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分布地区
清代后期湖南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旱灾多集中在以下三个地区:(1)沅水上,中游山间盆地。靖州直隶厅、沅江府、辰州三府厅境内。自南向北包括通道、靖州、会同、黔阳、麻阳及辰溪等6个州县。(2)衡邵丘陵地带。宝庆府、永州府、衡州府境内,多集中于衡阳、邵阳两县。(3)浏阳。隶属长沙府。
以邵阳为例。清代后期邵阳地区遇旱较多:道光二十六年(1846)发生旱灾。咸丰二年(1852)大旱,持续2个多月,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民饮水极为缺乏,因缺水而病的灾民无数。同治五年(1866)发生春旱。光绪二十二年(1896)干旱。光绪二十六年(1900)连旱数月,田塘开裂,禾苗枯萎,颗粒无收,贫民饿死无数。次年,主持赈务的贺金声勘查地方情形“饥荒之象,四境皆然,其南乡及小东乡一带则到处成灾,疮痍满目。自去年以来,无分少壮,老弱类多转死沟壑,所余丁口,亦皆饥瘦骨立,难以久活,并有阖门十数口无一存者”[51]。宣统二年(1910)4月,因上年水、旱、虫灾交乘,四处歉收,米价昂贵,继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后,邵阳发生抢米风波[50]。
另外,浏阳也是一个旱灾多发区。清代后期,浏阳旱灾记录较多。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十六年(1846)、二十七年(1847)连续三年干旱。咸丰七年(1857)又遭干旱。十一年(1861)浏阳秋旱后,疫病起。同治七年(1868)、十年(1871)均干旱。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大旱,收成减少。三十四年(1908)7月又遭旱灾[52]。光绪二十一年(1895)旱灾影响较大。从五月开始,连续数月不雨,禾稼无收,“赤贫下户,渐有饿死者,丁壮渐有逃亡者”,至冬月“饥民蜂起求赈,喧哭于县官之堂。西南乡时闻聚众强夺,多者至数千人”[53]。
3.时间分布及持续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湖南地区旱灾多为夏旱或秋旱,且旱灾持续时间长,有时数月甚至半年无半滴雨水。夏秋两季为一年中的高温季节,酷热难当,而湖南多为水田,如若半月甚至数月不雨,农业生产必然受到很大影响,见下表:
清代后期湖南大旱统计表
年 份 持续时间与灾况 资 料 来 源
道光二十六年(1846) 两月无雨,大饥。 民国《宜章县志》
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1846—1847) 自上年九月不雨至本年四月乃雨,耕种失时,复伤于螟,岁大歉。 光绪《善化县志》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大旱,有90多天无雨,80万亩良田受旱,损失粮食80万公斤,斗米涨到500文,饥民匿山中,见挑米者就抢之。 《武冈县志》
光绪十六年(1890) 连续46天无雨。 《新宁县志》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四月大水,五月大旱,秋冬又连旱110天,禾苗只四五分收成。 《攸县志》
灾情持续时间最长为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1846、1847)的长善地区旱灾。这次旱灾,从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秋季延续到次年的四月,跨秋、冬、春三季,延续时间达8个月之久。长时间干旱导致“耕种失时”,而数月高温,又诱发虫灾,禾稼“伤于螟”,本已禾苗耕种失时,又遭虫害,因而这年“岁大歉”。这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旱灾,从秋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天。受气候、季风等因素的影响,旱灾时间也会推迟和提前。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旱灾,比常年提前,出现春旱。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是湖南遭受特大水灾的年份,大水之后,又出现春旱,秋冬连旱。天灾接踵而至,“天气寒燠不时”,忽而“炎暑酷烈”,忽而“凉若新秋”,有关人士认为当时的“疫症之来实由于此”[54]。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清代后期湖南其他灾害
水灾、旱灾之外,其他自然灾害也是清代后期湖南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