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2)

2013-07-31 01:09
导读:理解前见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阈(horizon)。视阈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而理解者和阐释者的视阈不

理解前见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阈”(horizon)。视阈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而理解者和阐释者的视阈不是封闭和孤立的,它是“理解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6]理解者和解释者的目标就是扩大自己的视阈,使它与其他视阈相交融,达成“视阈融合”。视阈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也是共时性的,在视阈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视阈其实与我们的活动同在,“人类此在的历史运动在于:它不具有任何绝对的立足点限制,因而它也从不会具有一种真正封闭的视阈”。[7]视阈是运动着的,而我们的历史意识所指向的是我们自己的和他者的过去一起构成了这个运动着的视阈。运动着的视阈意味着视阈的可变更性,存在走向视阈融合的可能性。视阈融合意味着对某文化理解和阐释对象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内部主观感知和外部客观审视相结合。语言人类学家提出了人类学描写的“族内人”(insider)和“外来者”(outsider)不同视角对其思维方式、描写立场和话语表达的影响。从该理论创造了“emic/etic”的描写理论。emic是文化承担者本身的认知,代表着内部的世界观乃至其超自然的感知方式。它是内部的描写,亦是内部知识体系的传承者,它应是一种文化持有者的唯一的谨慎的判断者和定名者。而etic则代表着一种外来的、客观的“科学”的观察,它代表着一种用外来观念来认知剖析异已的文化。⑻对于一种文化来说,有其内在的认知结构,有其“文化语法”。文化的语法不仅仅是以语言、认知写成的,也是以神话宗教、艺术、民族乃至于历史法、丧葬、典仪等文化本文和文化话语写成。对一种文化语法的破译,须遵循一独特而整体的视界: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

1、3  沈从文文化阐释视阈的形成、变更及走向融合的原因

“具有视阈”意味着不局限于眼前的东西,而能够超出该物向外去观看。谁具有视阈,谁就能站在适当的位置,以确切的视角去观察,评价视阈内一切的东西。而视阈是一个不断形成更新的动态过程。“当前的视阈被认为处于不断的形成之中,因为我们必须不断检索我们的偏见。在这种检索中,同过去的接触以及对我们从中而来的传统的理解不是最后的因素,因此当前视阈的形成决不是能离开过去。”[9]对于创作主体的文化阐释视阈的理解和分析,我们须回溯他的文化根基。具体而言,对沈从文文化阐释视阈的特异性的探索必须深入到文化寻根,即对他的跨文化生活的经历进行追踪,对他的深层文化秉赋或文化情结进行追寻。沈从文跨文化生活的经历是其视阈不断变化的原因,而文化秉赋和文化情结正是其文化理解前见的主要构成内容。因为作家是文化模塑的结果,文化深层的东西,积淀为民族意识,作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这种意识进行他的文学选择和表达。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生活造就了沈从文,他的跨文化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不断走向变化,他的思想也不断趋向成熟,从湘西本土文化阐释视阈到为国家整体民族代言,最后终于有了“人类”意识的形成,以人类代言人的文化身份,为人类的整体利益立言。因而,只有通过对沈从文的跨文化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阐释视阈转换的动态过程的分析,追寻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的成熟的动态过程才有据可依。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3、1 跨文化生存与文化理解阐释视阈
对沈从文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或作为其成长的文化氛围、跨文化生活的经历和以此建构他文化秉赋和文化情结的文化根源的探讨逐步走向拓展,这也是对沈从文文化阐释视阈产生及其转换的原因的研究的深入,这二者是同步的。刘一友先生曾以湘西文化的持有者的内部视界对沈从文成长地——凤凰的文化特质进行了人类学的整体和深入的考察,他在《沈从文与楚文化》一文中指出:“沈从文在辰沅间生活时,对其直接熏染、形成秉赋的是历史久远、却以活化石形态遗存于当地民间的一支巫风特盛的古楚文化。”[11]作为古楚文化历史遗存的凤凰文化的特质显然异于重理性的中原文化,其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无不浸染着沈从文。重生命、重个性、重感情、重形式、长于幻想的楚文化精神作为沈从文化理解前见促成了其文化阐释视阈的形成及其转换的独特性。
刘一友先生对湘西文化激荡与整合状态的原因进行历史地、辩证地梳理时,是以湘西文化内部持有者和外部审视者的双重文化身份对其文化特质进行主、客位研究的,对湘西的文化理解和文化阐释视阈实现了视阈的融合,能深入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深知那地那文化精神特质的各种内蕴和诸多缺陷。刘一友先生追溯了楚人进入辰沅的历史,考察了楚文化进入沅辰后的涵化(流变)与整合的情况,洞悉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文化精神特质的表现形态和载体的宗教与艺术的特征:“其核心部分——宗教属原始宗教向古代宗教转化阶段,一方面自然崇拜和拜物教现象存留,另一方面神灵的拟人化倾向出现。”[12]因为湘西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的机缘,使古楚文化得以活化石形态遗存于辰沅民间。一方水土,一方天杰地灵,沈从文正是孕育于其中。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状况下,各种文化在凤凰“整合”中所体现出的汇合、交错、激荡,形成了以楚巫文化为主,以苗、巴文化、土蛮文化为支流多样统一的文化特质。这种特殊历史机缘和地理状况下的文化冲撞和整合为沈从文的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提供了现实基础,是沈从文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形成的土壤。沈从文在文化冲撞和整合中的生活经历使他在文化阐释时进行跨文化阐释成为可能,具体反映在他的文化阐释视阈的转换和其文化身份的变化上,使他能从湘西文化激荡整合状去类比而透视出华族乃至全球文化的冲撞与整合,因此他能客观、理性地对待文化的流变、冲突和整合。沈从文的文化身份及文化阐释视阈的转换是和其创作思想的走向同步的,从为苗族代言、为湘西代言走向为华族代言乃至为人类而代言,从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国家文化整体意识再上升到人类意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3、2 传统文化对沈从文文化阐释视阈的形成及转换的影响

上一篇:从社会生活与哲学观念的变化看“审丑”意识的 下一篇: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