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目的和意义(2)
2013-08-18 01:03
导读:邓小平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
邓小平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能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历史证明,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而按照抽象的标准来追求“先进”的公有制,以为这样就可以发展生产力,那只会走上错误的道路。我们之所以要确立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看到并且承认我国生产力不发达这个现实,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表面上看,我们在消灭了资本主义之后又搞起了“资本主义”,是一种退步。实际上,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决不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降低标准、急于求成的速成论者,而是必须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生产力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向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一步一步迈进。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就必须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这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得出的基本认识。正如著名学者胡绳所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终将取得对于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胜利。胜利以何种方式实现,这是将来的问题。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只要吸取以往社会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在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文明各方面力求超过以往,那么它在将来的胜利将是不可避免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很久以来为人们普遍关心和担心的一个问题。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也不能因为这种顾虑而止步不前。对此,邓小平说道:“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难克服,有办法克服。……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 对此,邓小平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方面,他强调:“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他还反复警告说,如果搞得不好,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存在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将始终占优势。”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头脑都是非常清醒的,在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保障。
1、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能够保障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下,吸收外国资本,发展“三资”企业,允许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动摇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关于如何看待外资的问题,邓小平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更何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公有制经济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发展壮大,控制力不断增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确保我国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基本制度保障。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能够保障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为了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战略决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所以,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包括建设市场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包括市场经济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关键是看它与什么制度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机制都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步骤、有秩序的展开的。有社会主义制度和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作保证,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 可以说,这是确保我国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坚强政治保证。
3、“两手抓”的方针政策能够保障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
“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 我们的实际行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要一手抓发展生产力,一手抓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要教育广大干部和青少年不能成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俘虏;一手抓学习资本主义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一手抓抵制“全盘西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手抓开放搞活,一手抓惩治腐败和打击犯罪等等。邓小平对“两手抓”的方针一直是相当重视并反复强调的,他说:“八十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 他还说:“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
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