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1)(3)
2014-05-07 02:50
导读:(1)*他们一看就懂上面两段古文 上面两段古文他们一看就懂 (2)*一个储蓄所走进一个老头 储蓄所走进一个老头 当核心名词的所指不确定时,就要求修饰成分
(1)*他们一看就懂上面两段古文
上面两段古文他们一看就懂
(2)*一个储蓄所走进一个老头
储蓄所走进一个老头
当核心名词的所指不确定时,就要求修饰成分在核心名词之后。英语中这种次序是强制性的。比如:something new. 汉语里与此类似的情形是下面这种用例。
(3)你们班里万一有谁吸毒的,谁这个瞎搞的,谁携枪的,这谁受得了啊!
*你们班里万一有吸毒的谁,这个瞎搞的谁,携枪的谁,这谁受得了啊!
这个例子里,核心词的所指对象是不确定的,修饰成分必须在后。句子从左到右,信息的重要程度递增。这样的语序,符合线性增量原则,“你们班”的所指最为确定,提供的新信息的量最少,“谁”次之,“吸毒的”最不确定,提供的新信息量最大。因此,可以说,即使在汉语里,修饰成分在被修饰成分之前还是在被修饰成分之后,也是与被修饰成分语义的确定性密切相关的。修饰性成分提供的新信息的量越大,越是倾向于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后面。
从跨语言的材料看,也有大量的事实支持上述观点。比如,Bernardo通过对英语“梨子的故事”的研究得出了很有启发性的结论,他根据修饰语和核心语的内容关系区别了两种关系从句,一种是增加信息的(informative),另一种不提供新信息(non-informative)而只起辨识作用。(注:Robert Bernardo, The Function and Content of Relative Clauses in Spontaneous Narratives. Proceedings of 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79, pp. 539—551. )陶红印通过对汉语“梨子的故事”的研究发现,名词前以“的”字结构为代表的关系从句的主要功能是回指,或追踪语境里已经出现过的对象。这些成分是不提供新信息的。(注:陶红印:《汉语口语叙事体关系从句结构的语义和篇章属性》,《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2002年第4期。)方梅的研究表明,口语中提供新信息的关系从句一般要后置,位于核心名词之后,例如:(注:方梅:《汉语口语后置关系从句研究》,《庆祝〈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你比如说你跟着那种水平不高的英语老师,他根本不知道那个纯正的英语发音,他英语语法也不怎么样,你就全完了。
2. 3 单一新信息限制和偏爱的题元结构
话语里要传达新信息的时候,说话人会采用一种比较完整或繁复的结构形式表达。反之,如果说话人要传达的是一个旧信息,通常会采用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的轻形式。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经济原则的驱动,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认知活动能力的局限性。认知上的局限表现为对每个语调单位(intonation unit, IU)所包含的新信息的总量有所限制。
在自然的言谈中,连续的话语不是由一连串不可分割的言语序列构成的,人们的谈话实际上是由一连串在韵律上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片断构成的。语调单位就是任何一个自然语调框架内所发出的言语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韵律单位,同时也是一个基本的表达单位。语调单位所承载的信息容量和信息状态,反映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Chafe的研究表明,一个语调单位所能传达的新信息通常不超过一个,即“一次一个新信息”。这被称作单一新信息限制(one-new-concept constraint)。(注:Wallace Chafe, 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Information Flow. In R. Tomlin( ed. ) , 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Wallace Chafe,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and Time: The Flow and Displacement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从信息表现功能着眼,名词性成分的新信息表现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作:
旧信息 零代词>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