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金融供需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供需
状 况在总体上呈现相对落后和发展程度单一的失衡状态。鉴于此,本文主要浅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供需的现状与存在的失衡问题,并对这些问题 找 出原因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供需的平衡增长,推动民族地区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需求供给供需失衡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现状分析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 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某些客观现实的因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金融失衡的制约因素,致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与 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1)民族地区金融需求分析 (a)金融需求主体组成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主体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变化的,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 迅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主体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农牧业的经济主体是生产大队,随 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逐步推行,农牧户个体家庭替代了生产大队,集体进行农牧业的生产方式逐步淡出民族经济领域。但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少数民族地区人员进入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务工,导致民族地区的土地闲置。目前的形式 是,随着城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造成了民族地区家庭主要劳动力外流,一些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老人的现象十分严重,单一的农牧 民家庭已经不能承担农业和牧业生产的需求,致使民族地区形成了股份制的农牧业生产组织或一些新的经济互助组织。 (b)金融需求的特征分析 首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分析民族地区金融需求的特征,最主要的是分析民族地区金融主体的需求特 征,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主体是以单个家庭组成的农牧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组织共同构成,无论是农户牧户,还是金融组织都是由自然人 组成的。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 较高层次进行排序。同样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只有低层次的个体的农户和牧户的金融需求满足后才能触发更高层次 的民族区域的金融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当民族地区金融主体的生存需求满足后,生产需求才能被释放,生产需求满足后,投资消费的需求才能 够得到释放。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服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民族地区农民和牧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牧业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入性、农牧业 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需求具有多样性、零星性和短期性和金融资金的交易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较高的现象。随着民族 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服务需求已由单一存贷服务向信贷、结算、代理、咨询、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但多年来,由于我国 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产品的服务手段有限,大部分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电子化水平低,服务手段落后,致使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 足并且农牧业生产的特点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需求的不确定性、零星性和分散性。对于按照市场原则经营的金融机构而言,逐利的天性 要求同样资金要投放到高收益的市场,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市场成为被忽视的市场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2)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供给机构经过多年的民族地区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邮政 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农牧业保险、民间金融组织等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支持的民族地区金融供给体系。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 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供给型的金融体系,中央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演进方式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而进行的自上 而下的强制性变革。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需求主体的利益严重失衡。民 族地区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农牧户三大利益主体,在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中,国家、民族地区政府之间利益 互相牵制,形成了一种利益动态均衡模式,而作为民族地区金融需求主体的农牧户却被排除在利益链条之外,造成了本应是最大利益主体的农 牧户在民族金融制度演进过程中利益严重失衡,充分暴露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制度的缺陷。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依 然严重。市场化运作的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资金向优秀的民族企业集聚的特点,从而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使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供需平衡。第三,民族地区的金融运行效率不高。少数民族地区农信社 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民族地区的农信社存在着金融事实上的垄断现象,并且农信社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国有银行而言存在着一定的 差距,造成民族地区的金融运行效率低下的现状,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从我国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现状来看,民族地区金融市场与整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无论是从总量还 是从结构上都不相配,民族地区的金融存在强大的金融抑制,金融需求主体各层次的金融需求都难以满足。民族地区信用社的金融的垄断地位 十分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还很低,根本谈不上充分竞争,无法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存在着普遍的非均衡现象。 (1)民族地区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从总体上讲,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民族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民族地区金融供需事实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农牧业属于弱质产业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区的金融供给长期总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农牧借贷规模同我国民族地区农牧 业重要的基础地位的严重失衡,没有把满足农牧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没有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民配置足够的信贷资源。 (2)民族地区金融企业结构缺陷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金融供需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民族地区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民 族地区的金融企业基本上全部为从事基本存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行业结构单一。并且,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企业嫌贫爱富倾向依然存在,导致民 族地区金融企业的空间结构失衡,不少民族地区甚至成为金融盲点。民族地区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对民族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 不利的影响。即民族地区现实金融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金融需求难以激活,这反过来又抑制了民族地区金融供给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 地区城乡金融的失衡现象,加大了民族区域发展的差距。因此,民族地区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金融与国家整体经济的 良性互动,从更高层面来看,它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3)民族地区政策性金融缺失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定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民族地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较小,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业务范围的局限性造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 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等职能并没能有效的运作起来 。此外,民族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目前,除国家财政拨款外,民族地区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向商 业性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但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政策性金融机构很难有更多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艳.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年(7)[2]冯旭芳.贫困农户借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 析.中国农村观察. 2007,(3):51.57 [3]雷根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开发研究,2005年(3)作者简介:张宝元(1984-),女,蒙古族,内蒙古 包头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