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金融危机与重庆模式*黄学锦,曾德高(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让沿海地区经济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重庆经济却逆流而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崭新引擎。重庆经济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抗击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重庆模式”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在分析重庆模式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重庆模式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重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以发展内需为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强调创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和不断提高的政府质量是保证重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金融危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重庆模式;政府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偏重于沿海地区的“一边倒”的政策支持,实现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的经济重心也在东移。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首的经济圈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衍生其中的苏州模式、温州模式以及广东模式则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两大经济圈发展的内涵特征。其中,“苏州模式”以其外源性产业输入为其显著特征,“温州模式”以其高度自发性的本土民营经济而独树一帜,广东模式则凭借“三来一补”形成出口导向型产业基地。这些区域模式的形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但自2008年以来,包括温州、东莞、苏州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在内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展模式陷入困境。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中经济发国整体经济下滑,重庆却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崭新引擎,成为中国可以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模式。
一、重庆模式的提出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某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式。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综合了某区域特定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目标、对策、途径等多种要素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1]。
“重庆模式”最早出现在《亚洲周刊》2009年第6期中,该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重庆模式创中国经济反攻新路径》的评论,该文所指的“重庆模式”是指与上海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等不同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讲的“重庆模式”,指的是重庆创造的“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即大量零部件在本地生产,主要市场在海外)加工贸易类型的新模式[3]。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所指的“重庆模式”,则是指他眼中的能唯一“拯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庆模式”[4]。清华大学的崔之元教授眼中的“重庆模式”,主要是指重庆创造的“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携手并进”的重庆模式[5]。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相关老师将“重庆模式”定位为:近年来重庆在改革发展中选择的不同于沿海、经济特区和全国其他城市,但却适合重庆特殊市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式及其结构系统,并把重庆模式总体上概括为“1+5”结构系统[6]。本文选取从多角度来探讨重庆模式的内容,并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探讨重庆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重庆模式的具体内容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314”总体部署,之后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重庆进入由“打基础”、“求突破”到整体推进新阶段的大转移大提升,重庆由此加快了改革发展和探索的新步伐。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唱红打黑”、建设民生政府、谋划“圈翼”互动新机制、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新举措,大大拓展了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空间,强力推进了重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使“重庆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因此,全面准确地说,重庆模式应该是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一种可持续的、良性的循环模式,它涉及了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实施农村居民低保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照顾民生,实施低税率政策,首创购房退个人所得税政策等;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内需促经济增长,内销市场占工业产值九成,既汲取了沿海地区的经验,又回避了风险并进的新模式,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公有制结构改革并进的新模式。
(一)政府主导,引领经济跨越式发展
重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政府主导,出优惠条件引进外资。以东莞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走的是以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为主的外发式发展路径。外资进入,其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和廉价成本从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这样不但难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升级,而且使得企业本身所获利润微薄,发展受限。且外源型模式固有的弊端还在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资、外贸,受国外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重庆位居中国版图几何中心,不沿边、不靠海,对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来说,重庆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与沿海经济模式难以吻合。这让重庆意识到要在产业链整合创新上下功夫:实现配套物流成本最小化,改“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将其命名为“垂直整合”[7]。具体来讲,就是做到80%的原材料零部件在本地生产、供应,实现“一头在内”的目标,进而最大限度降低进项物流成本。通过创新“垂直整合一体化加工贸易”模式,重庆成功引进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电子产业巨头,创造了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庆模式”。二是政府牵头,组建“八大投资公司”。
2002年,重庆借鉴“上海模式”,牵头整合各类分散的政府资源,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重庆“八大投”,即重庆城投公司、高发公司、高投公司、地产集团、建投公司、开投公司、水务控股和水投公司。这“八大投”由重庆政府拥有、授权经营,目前已经成为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重大项目重要的投融资平台。以政府为主导,以庞大的国资为后盾,正是重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政府主导模式使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取得了实际成效,重庆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后,重庆GDP增长速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主要城市发展水平(如图1)。
注:数据来源于各年份全国和地方年鉴图1 2006-2010年全国及重要城市GDP增幅情况
(二)“五个重庆”,强调和谐发展
重庆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是为了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