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行为学 有效 风险 VaR 风险
论文摘要:行为金融学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运用学、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的行为方式,进而研究资产的价格决定问题。行为金融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的挑战。随着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各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显得突出。本文采用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做了系统的分析,用行为金融理论解决现实金融问题。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和监管部门工作的核心。尤其是2o世纪8o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管理方面的新的挑战。同时,在2o世纪9o年代,行为金融学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从而逐渐为主流所接受。那么,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在商业银行中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
就目前的研究的现状而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介于心和金融学之问的边缘学科,它立足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订,经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之中,以提高金融学对金融现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行为金融学的提出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VernonL.Smith,2002年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们,以表彰“把心理学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较之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特点主要在于有限理性、预期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有限理性
行为金融学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的行为中,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金融市场中的人也不是传统金融学中“经济人”,而是具有社会人的特征的“投资人”。每一个现实的投资人都不是完整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受制外部,更会受到自身固有的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中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化的痕迹,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陛、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基于此种预设,非理性投资者可能长期存在于金融市场并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因而传统的金融理论的“市场选择“机制的结果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2、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会更加讨厌风险,而在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减缓。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