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的实践(1)

2014-05-04 01:0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的实践(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非政府组织向穷人发放小

[内容摘要]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非政府组织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以帮助其脱贫的金融模式。1993年,这一模式被引入到中国并试点运行,经过约10多年的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条件,提出了使孟加拉模式顺利“中国行”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孟加拉模式 (GB模式);扶贫社(FPC); 小额信贷

Abstract:Grameen Bank Model is such a kind of financial model that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rovide microcredit to the poor in order to help them alleviate poverty. In 1993, this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country credit markets in China and operated as FPC. Through more than 10 years of experiments, it has created many positive effects, but also many problems. Based on past experience and combined with special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ed measures to make GB Model move smoothly in China.
  Key words:Grameen Bank Model; Fu Pin Community (FPC); microcredit
  
  一、引 言
  
  在“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在各战略之首。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十分脆弱,金融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大、收益小,商业化的追求使得国有银行很多营业机构纷纷退出农村金融领域,而作为农村金融核心力量的信用社对政府的扶贫职责也是欲推不能。因此,广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就成了金融机构不愿光顾的空白地带,出现高利贷性质的不规范民间金融也是在所难免。同时,中国扶贫资金曾长期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导致良好的信贷文化和信用意识未能在乡村培育起来。因此,“借贷难”,“难借贷”成了农村借贷者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难以解决的矛盾。 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艰难混乱的局面,在目前国家重点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即GB模式)也就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专为贫困者服务的金融机构,它由“穷人银行之父”尤努斯于1976创建,至今已满足了孟加拉全国一半的小额贷款需求。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扶贫金融模式,主要特点为:瞄准最贫困的农户,并以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按周期还款,整贷零还,这是GB模式的关键;无须抵押和担保人,以五人小组联保代替担保,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约束机制;按照一定比例的贷款额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执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检查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手续,同时还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提高贷款人的经营和发展能力。[1]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还是一种金融创新,能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它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为贫困户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其创新式的造血扶贫理念恰好适合于我国对贫困户进行开发式扶持的国情,不仅能达到扶贫救济之效果,更能有效帮助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鼓励和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将有利于打开我国贫困人口的新信贷市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信贷方式的积极变革。
  
  二、孟加拉模式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试点的运行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农村小额贷款的主要力量——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发挥扶贫支农的作用。虽是正规金融机构,但推广情况总是不太理想。因此,国内的扶贫贷款往往很难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而且还贷率非常低。但孟加拉模式正好相反,穷人无需抵押、担保就能得到贷款,而且还贷率很高。两相对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于是在1993年,由杜晓山主持的“小额信贷扶贫研究”社科院课题组引进孟加拉“穷人银行”模式,创建了扶贫社。历经了10余年的中国乡村试验,在探索中国“穷人银行”模式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扶贫事业打开了另一扇门,开启了孟加拉“穷人银行”的中国之路。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扶贫社试点的建设状况
  由于受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在农村小额信贷上成功运行的触动,杜晓山在对孟加拉进行考察并得到尤努斯提供的一笔低息贷款后,便着手在河北易县建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开始我国第一个孟加拉模式的试点运行,发放了第一批二十几户小额贷款。之后,又在中国河南、河北、四川、陕西等地陆续建立了6个经济合作社,尝试推广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据了解,目前在中国,共有两三百家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或类似机制、理念运行的小额信贷机构,其中运转良好的在一百家左右。
  (二)孟加拉模式的运用状况
   与孟加拉模式相同,中国扶贫社的运作模式也将主要目标客户瞄准贫困家庭中的妇女,妇女贷款比例占85%以上。建立“多户联保”让借款人自由结合成组,但组员要承担还贷的连带责任。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利用乡村熟人的相互监督来消除道德风险。制定不掺“水”的8%的利率,消除请客送礼等“非制度成本”。每周分期还钱,按照贷款额的5%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按期还款后可继续借贷并可扩大借款额度,可以无限期地循环贷款。上门送贷款、收本息,无需抵押的特点,使扶贫社成为实实在在的“流动的银行”、“穷人”的银行。
   虽然我们几乎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孟加拉模式,但运作机构与之相比还是有不同之处。实际上,孟加拉模式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运用中带有政府参与的半官方性质,在操作上体现为目前所采用的“政府+银行+扶贫合作社”三线一体的运作模式,即:党政一条线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安排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扶贫合作社一条线主要负责确定扶贫对象,选择扶持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和协助农行收贷收息;农行一条线直贷到户,主要负责贷款计划的下达以及贷款的调度、审批、发放、管理和回收。[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扶贫社试点的运作成效
  据了解,扶贫社在河北省易县累计向19000多农户发放小额贷款6700多万元,妇女受扶持率占83%,全县近6000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另据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扶贫社先后共投入贷款资本金15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亿多元,目前正在获贷款支持的贫困户16000户左右,累计受益农户3—4万户,覆盖贫困人口约15万人。目前除了虞城还有亏损之外,其他几个试验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持平或盈利,在涞水、金堂县还贷率已达100%,平均还贷率达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加拉模式在中国运行的成效越来越好,成为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两难问题的途径之一。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借鉴使得小额贷款成为贫困农户重要的融资手段,满足了农民的融资需求,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妇女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辅以创业技能培养的项目支持,加快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
  
  三、孟加拉模式在中国推行所面临的问题
  
  自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正式将孟加拉模式引入中国扶贫领域后,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孟加拉模式虽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但基于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在中国的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
  (一)孟加拉模式本身的问题
  孟加拉模式作为一种扶贫模式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非完美无缺,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它服务的对象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不能涵盖农村中最贫困、没有创收或创收能力不强的那部分贫困人。此外,由于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有限,本身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因此,小额信贷要做到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观念问题
   1.对孟加拉模式的认识和定位不同。不同的人对这种模式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人把这个当作一种资源管理的手段或者是方法,并以求实现某种目标;也有些人把为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作为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认为这只是专门为穷人设立的银行,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救济的模式,贷款不用归还,不贷白不贷。其实,孟加拉这种小额信贷模式不应是只对贫困群体或者说不发达的某个或某几个地区提供服务的,它应该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以主要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支持的模式。而人们认识之间存在的分歧也将不可避免地阻碍孟加拉模式在中国的发展。[3]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再造(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