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
2017-08-22 06:0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资产重组、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资产重组、资本市场与投
资产重组、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
世纪末的中国经济改革热潮不断,企业的资本重组和资本运营,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构建,投资银行的诞生和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从整体上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如何取得"一石三鸟"协同发展效应,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是企业改革深化的有效途径
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是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尽管理论界关于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的内涵界定莫衷一是,争论不休,但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却在实践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1997年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重组年,深沪交易所719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02家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资产重组,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8%。统计分析表明,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使资产质量得到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营业绩明显改观,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切经济现象的发生都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和内在原因,资产重组、资本运营也不例外。之所以要进行资产重组,就是因为以前的资产配置不合理;之所以要强调资本运营,就是因为以前缺少或者不重视资本运营。总的来说,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资产分配和资源配置依靠政府行政计划来进行,形成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调,盲目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当,经济运行僵化,资产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整个国民经济如同一部老化了的生锈的机器艰难地维持着运转。改革以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润滑”和局部的“修理”,但整部机器的结构和机理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运转效率难以真正提高。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直接掌握资源、直接拥有资产、直接创造产品和社会财富的经济主体,在传统体制下只是行政架构的一个主要部件,是计划盘子里的一个棋子,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国家所有制的格局下,没有处置资产的自由,生产经营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资本经营的观念就不可能产生。尽管改革后企业的权利扩大了,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初步实现了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过渡,但作为经济主体的国营企业仍然没有走出计划体制的圈子,没有变成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主体,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难攻破的“堡垒”。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随着其他方面改革的次第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资产配置不合理,尤其是企业效益低下的痼疾和矛盾完全暴露出来,成为整个经济改革的难点和攻坚战,到了不改不行、非改不可的地步和时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发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军号令的形势下,世纪交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旋律,与之相伴随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浪潮的到来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资产重组,简单地说,就是对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从宏观上说,它是对国有存量资产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分拆、裂变、流动和重新组合,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微观上说,它是一个企业对自己所支配的资产根据需要在企业内部、集团内部以及与企业外部进行的交换和组合,以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从目前业已发生的案例来看,有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也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重组;有同一地区企业之间的重组,也有跨地区的重组;有同一部门、同一行业企业的重组,也有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企业的重组;当然也出现了中外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从另一个角度看,上市公司是资产重组的主角,既有上市公司对其他非上市企业的购并与重组,也有上市公司作为“壳资源”被其他非上市企业购并或改组。从这些案例看,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为规模经济而重组的,有为多元化经营而重组的,有为调整产业结构而重组的,有为甩掉包袱、实现扭亏或重获配股资格而重组的,当然也有为二级市场炒作制造题材而进行虚假重组的。从资产重组的方式来看,有的采用了股权转让,有的采用了收购兼并,有的采用了资产置换,有的采用了投资参股等方式。不管怎么说,资产重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