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框架(2)
2017-09-15 06:51
导读: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目前中国农村的三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农民自我养老是指老年人自己供养自己的一
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目前中国农村的三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农民自我养老是指老年人自己供养自己的一种养老方式,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发展而促生的,是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伦理和文化格格不入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养老方式开始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农民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一种代际经济支持网络。我们在考察人类养老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或哪种社会制度的养老模式,其实质都是通过代际经济交换来实现的。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供养、互相支持,就是通过两代人之间的社会交换来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幼年时受父母抚养,成年时抚养子女、赡养父母,年老时被子女赡养。除此以外,邻里和亲属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实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农民家庭养老是基于以血缘(子女和亲属)和地缘(邻里等)关系为纽带的一种代际经济支持网络。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家庭养老主体和资源的经济支持网络正在突破家庭的界限,家庭养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农村社会养老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是解决家庭养老危机的一剂良方。社会养老是基于业缘关系(村集体和政府等)为纽带的一种代际经济支持网络。 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假设: 假设一:家庭结构越小,农民越倾向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反之,则越倾向于家庭养老。 假设二:年龄越大,农民越倾向于家庭养老;反之,则越倾向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 假设三:年收入越多,农民越倾向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反之,则越倾向于家庭养老。 假设四: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农民的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愿成正比,与农民的家庭养老意愿成反比。 假设五:农民养老资源的供需之间的关系是同质性的,这种同质性的关系决定了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是一种强网的范畴。 (二)概念的界定。 弱关系、强关系、弱网和强网是本文的四个核心概念。弱关系是指当前农民养老社会网络中异质性的关系,也就是业缘(村集体、政府等)关系。强关系是指当前农民养老社会网络中同质性的关系,也就是血缘(子女、亲属等)和地缘(邻里等)关系等。弱网是指由弱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强网是指由强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具体而言,本文所指的弱网是指由异质性的关系,在当前农民养老社会网络中,即是由业缘(村集体、政府等)关系所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而强网则是指由同质性的关系,在当前农民养老社会网络中,即是由血缘(子女、亲属等)和地缘(邻里等)关系所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 (三)抽样与样本资料。 洞口县位于湘中偏西南,雪峰山东麓,郝水中游。总面积2199.38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04%。全县680926人。洞口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辖金武、茅铺、湾塘、天井、报木、袁蓬、双联、华南、平梅、平栋10个村。总面积52655亩。全乡3746户,14300人。从调查的方便性和资金不足的角度出发,笔者选择了自己的家乡洞口县,于2006年暑假对洞口县洞口乡的5个村进行了抽样调查。首先从所有的10个村中随机抽取5个村(金武、茅铺、天井、双联、华南),然后再从这5个村中每个村随机抽取60个村民(18岁以上)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样本结构如下:1.性别:男,132人,占45.8%;女,156人,占54.2%。2.年龄:年轻人,68人,占23.6%;中年人,106人,占36.8%;老年人,114人,占39.6%。3.文化程度:从未上过学,38人,占13.2%;小学,122人,占42.4%;初中,70人,占24.3%;高中(中专、职高)44人,占15.3%;大专及以上14人,占4.9%。4.家庭结构:单身家庭,26个,占9.0%;核心家庭,192个,占66.7%;主干家庭,68个,占23.6%;联合家庭,2个,占0.7%。5.家庭年收入:1000元以下,8户,占2.8%;1000元-4999元,106户,占36.8%;5000元-9999元,92户,占31.9%;10000元以上,82户,占28.5%。(参见表1) 三、结果分析 (一)年龄和家庭结构是影响农民养老意愿的显著因素。 笔者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结构和年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农民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愿为因变量建立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期找出上述各个自变量对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从统计结果来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结构和年收入与农民家庭养老无显著关系(P值均大于0.05)。但从回归系数(B值)来看,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和年收入与农民的家庭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其中婚姻状况和家庭结构更为显著。除家庭结构与农民自我养老意愿有显著关系(P=0.047),并且是强正相关(B=.859)。其余的各个自变量与农民自我养老意愿均无显著关系。但从回归系数(B值)来看,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口数与农民的自我养老意愿呈负相关,但都不显著。除年龄与农民社会养老意愿有显著关系(P=0.043),并且是强负相关(B=-.759)外,其余的各个自变量与农民社会养老意愿均无显著关系。但从回归系数(B值)来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和年收入与农民的社会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参见表2) (二)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的强度。 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的强度是指构成该网的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一般认为,亲戚、朋友或邻居象征着紧密的社会网络,而熟人等则表示松散的社会网络。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农民养老开支的来源中,选择“子女供给”(79.9%)最多,其次依次为“父母自己劳动所得”(56.9%)、“其他”(3.5%)、“亲属或邻居支持”(2.8%)、“养老保险金”(1.4%),而选择“村集体供给”(0%)最少(参见表3)。其中,“父母自己劳动所得”(自我养老)、“子女供给”和“亲属或邻居支持”是紧密性的关系,属于强关系的范畴。“养老保险金”、“村集体供给”和“其他”是松散性的关系,属于弱关系的范畴。由此可见,目前农民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处于主导地位,是一种明显的强网。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是一种明显的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