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2)
2017-09-28 04:33
导读: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之所以呈现上述状况与变化,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资产和信用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乡镇企业通过扩大
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之所以呈现上述状况与变化,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资产和信用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乡镇企业通过扩大负债,特别是间接融资实现的资金来源受阻,融资困难加大。(2)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市场格局相对严峻化。(3)特别是乡镇小规模企业在发展和融资方面,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融资地位不平等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4)90年代初期以前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体制问题、产权结构和社区-政府-企业之间的复杂联系问题、政府信用的导引问题、区域之间资金流动不足问题,至今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徐志明等(1997)运用1980~1994年苏州市乡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描述了苏州市乡镇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出乡镇企业资金来源非市场化的诸多表现。苏州市素以乡镇企业发展活跃而闻名,因此我们认为此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徐志明等实证证明,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苏州乡镇企业的资金总量、资金结构、融资行为等都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从资金结构来看,1980~1983年,乡镇企业自身积累能力较强,企业资产主要通过内部积累形成;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积累能力开始弱化,负债成为乡镇企业资产形成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企业资产负债率呈递增态势,企业积累率呈递减态势。从负债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上看,非正规信用比重上升,银行信用比重下降。按照各类信用筹集资金的多少为序,依次为非正规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企业内部信用。1994年末非正规信用占负债总额的38.1%,而银行信用占27.1%.而且,非正规信用和商业信用增长速度较快,1984~1994年间两者的年递增速度分别为35.6%和39.4%.相反,银行信用的增长速度自1992年起明显放慢。从权益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上看,乡村集体投资比重相对下降,法人投资比重上升,企业积累比重先升后降。1985年以前,乡镇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集体投入,其投资比重高达70%左右,1986年后逐年下降。而社区外各种联营投资自1992年起呈加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外商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融资行为上,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国有企业一般依靠国家投资建成、依靠国有银行信贷发展扩张,而乡镇企业自80年代中期以来,走的经营道路一般是“借钱办厂、赚钱还债”,多渠道融资是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特点,其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注:商业信用指企业由于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如应付货款、应付票据、应收货款、应收票据、预付货款和预收货款等。应付货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货款(简称应付账款)是企业流动负债的重要来源。)、非正规信用和企业内部信用。乡镇企业的这四种融资渠道体现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特征。具体如下:第一,银行信用: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受国家信贷计划严格控制(注: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农村企业的贷款总额只占全部非农贷款的8%,而同期国有企业贷款占到86%(Jin and Qian,1998);而到1996年,创造26.9%GDP、43.4%增加值的乡镇企业从银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却只占7.1%(谭秋成,1998),这与乡镇企业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其获得受地方经济政策和非经济关系的影响较大(注:198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各专业银行发放了大量外币贷款,为乡镇“三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乡镇企业能否取得贷款,还受个人交情、行政干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非经济关系的影响。),贷款方式缺乏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注:目前大部分担保贷款是由乡镇农工商总公司、村经济合作社、社区政府机构作担保,而这种担保方式缺乏效力,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软约束。);第二,商业信用:乡镇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绝大部分是口头信用和挂帐信用,难以进行债权的转让和流通,容易引发“三角债”,同时期限偏长;第三,非正规信用:乡镇企业的非正规信用的增长速度惊人,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这从侧面反映了乡镇企业对正规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非正规信用包括企业集资、社区内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各种间接融资、各项应交款项、向其他企业借款(注:乡村政府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往往以借款的名义动员盈利企业以一定数额的资金借给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不仅如此,国有企业往往也愿将部分闲置资金借给乡镇企业使用,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徐志明等,1997)。)等;第四,企业内部信用:有的乡镇企业采取平时不发或少发工资,用以增加企业的周转金,到年底收益分配时一次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