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与开放背景下中国外汇市场的演进:理论与(3)
2017-10-08 03:18
导读:(三)、外汇调剂市场的完善(1988-1993) 这一时期外汇调剂市场的改革主要表现在:(1)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各省、自治区、直辖
(三)、外汇调剂市场的完善(1988-1993)
这一时期外汇调剂市场的改革主要表现在:(1)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办理本地外汇额度和现汇的调剂业务,在北京设立了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办理中央部门之间和各省市之间的外汇额度和现汇调剂业务,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2)放开了外汇调剂价格,调剂价格根据外汇供求自由浮动。(3)扩大了调剂范围,允许地方政府的留成外汇,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外汇进入外汇调剂市场,并从1991年12月1日起允许我国境内的中国公民以及定居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参加外汇调剂。(4)允许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同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汇调剂,沟通了两个市场。(5)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调剂外汇投向指导序列》,合理引导外汇的投向。(6)一些地方建立了外汇平准基金,并改进了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市场运行机制。(7)坚持管理与经营相分离的原则,开始将外汇调剂中心办成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8)1992年开通了26家地方调剂中心组成的联合报价网络,建立了调剂价格及成交情况的信息网络。
1988年9月,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公开的外汇调剂市场,即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其特点在于:(1)中心实行会员制,会员分为代理客户进行交易的金融机构即经济商和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进行交易的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即自营商。(2)实行竟价成交,外汇调剂公开市场按前一天的收盘价公布当天买卖双方的外汇额和价格,1990年8月,又实行了自行报价、复数成交,即交易员可在营业时间内的任何一个时点进行报价,根据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逐笔成交,报价只能在开盘价的基础上浮动1500点,1992年7月27日该浮动幅度被取消。(3)实行资金集中清算,买卖成交当日分别将人民币转帐支票或外汇额度支用单交给中心结算部办理结算。继上海之后,福州、深圳、厦门、北京、南京也相继成立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这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向规范化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同以前的内部调剂相比,它运用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如公开报价、竟价成交,不仅体现了公开化、市场化的原则,大大提高了外汇调剂交易的透明度,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经济商的作用,完善了信息的传导机制,创造了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与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相对应的是我国外汇调剂成交额的逐年增加,1987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1988年增加到62.6亿美元,1992年达251.05亿美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外汇调剂市场的实践意义与改革方向
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开放型市场建立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为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对外经济往来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外汇调剂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开放、覆盖面和力不断扩大的市场体系,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基本上反映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加速了外汇资金的流通,提高了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益。从外汇调剂市场作用的发挥来看,市场不但是供求双方共同决定价格的场所,而且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尽管我国外汇调剂市场只是一个初级形式的市场,但其市场作用的发挥仍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但在我国外汇短缺的情况下为外汇的需求者和供给者提供了一个互相融通的场所,而且使国家集中以外的外汇资源导向那些经济效益高或迫切需要外汇资源的行业、部门,弥补了计划分配外汇的不足。
从外汇调剂市场的逐步发展来看,在规模上,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逐年增加,外汇资金的绝大部分已纳入了市场调节的范围;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组织形式上,由内部调剂发展到市场化的公开调剂;在调剂范围上,由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到外资到居民;在调剂汇率的决定上,由严格限制到放宽幅度到完全自由浮动;在市场范围上,由分割的地域性市场到全国统一的市场。总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外汇调剂市场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有市场组织、形式具有一定开放性、化的市场体系,为建立规范化的外汇市场、为1994年人民币汇率成功并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