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治理之我见
2017-10-15 01:2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治理之我见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高校实行后勤社
[摘要]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各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后勤财务治理也逐步进进市场化运作和治理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财务治理特点进手,分析了现阶段后勤财务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题目,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解决意见。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高校;财务治理
我国自1999年11月全面启动高校后勤化改革以来,仅仅三年时间,至2002年底。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 3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公寓1 000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食堂4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而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99年共和国50年大庆时,共建成大学生公寓3 200万平方米,共建大学生食堂57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后勤社会化对高校的后勤保障起到了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它使学生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也使高校在大扩招背景下,能够承担起学生数目高速增长的压力。
当然。以上变化与后勤社会化后的财务治理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推进和展开。如何改变传统财务治理观念。以本钱效益原则使高校后勤团体既能不断进步后期保障水平,把有限的资金有效地运作好、治理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后财务治理的重要题目。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后财务治理的特点
(一)财务治理实行企业化运作
由于后勤组织的逐渐企业化和后勤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高校后勤的治理职能和服务经营职能分离,使得高校后勤在经济上走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从而要求高校后勤财务治理实行企业化,必须效仿企业的财务治理制度、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
随着后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后勤财务治理不再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记账和报账等工作上。而更重视事前、事中、事后监视控制本钱。进步经济效益,财务治理也由“报账型会计模式”转变为“经营型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成为财务治理的目标。
(三)更多地参与财务决策
高校后勤从高校剥离出来以后,财务治理的目标和理财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构建高校后勤的财务治理运行体系,根据后勤的需要总结和完善财务治理方法。
二、现阶段高校后勤财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题目
(一)与所在学校产权关系不明晰
很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由于后勤团体所使用的资产基本上都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后勤资产常与学校其他资产交织一起难以划分,很多资产有实无账或有账无实,难以对后勤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评估和划转等。
(二)无法公道配置有限的财务资源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各部分过往依附于高校这个事业单位母体,不讲经济效益,不进行本钱核算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甚至于阻碍着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
实行财务超前控制、财务预算以及财务决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财务治理的客观要求,但很多高校的后勤团体都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财务运行体系,使财务治理只是限于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 (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平衡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从高校中剥离出来后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与原高校形成了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为学校提供有偿服务。但高校服务实体面对的是高校这个特殊的市场及广大师生这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必须坚持为学校服务的方向,不能把盈利作为惟一目的,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后勤有一些服务项目是纯服务性的,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但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即使是亏本也要服务下往,经济效益要让路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