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的施工企业财务治理题目研究(3)
2017-10-22 02:30
导读:2、使预算治理作为企业基本治理制度得到真正实现。预算已成为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业务环节都要受到
2、使预算治理作为企业基本治理制度得到真正实现。预算已成为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业务环节都要受到预算信息的引导和制约,它成为经济业务能否顺利流转的重要标准。
3、预算成为员工规范自身行为、进步其工作绩效的行为导向。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参与了预算的编制工作,其具体执行的预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身对下期工作的预期;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的流转程序确保了每一业务环节的业务都是公道的;整个预算治理过程是涉及企业各部分、各项具体业务的全面治理过程,它使得企业各部分职能协调行使,企业内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有机同一、公道作用,减少了因各部分工作不协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损失。预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治理的,而是成为企业治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治理流程再造、员工行为优化和组织关系调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4、内部控制功能“自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进步企业经营绩效的基本要求。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只集中在财务部分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事后控制只会加大财务部分的压力,不仅难以达成业务控制的目标,而且还人为地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很多矛盾。通过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对企业的各种业务从政策法规、权限金额、标准流程、部分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且将这些规定固化进软件程序中,解决了制度控制的。
5、实现了财务会计和治理会计的同一。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为中心,治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都围绕着它进行的,实现了有机的同一。
(三)资金的动态治理方案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健康的资金流对于企业的生存和至关重要。企业的资金治理从编制资金计划开始,到对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运作进行实进控制,以达到加速资金运转,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公司(团体)根据自身经营环境的体制,以使资金治理达到均衡和高效为目的,采取结算中心的治理模式。结算中心通常是由企业团体内部设立的,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分(子)公司现金收付和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根据建筑业分散的特点可以考虑依托网络技术实现“虚拟结算中心”。这种现金控制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分(子)公司都有自身的财务部分、有独立的账号(通常是二级账号),进行独立核算,拥有现金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2、为了减少因分散治理而导致的现金沉淀增加,进步现金的周转率,节约资金本钱,团体公司规定区域对各分(子)公司的现金实施同一结算。如某团体公司在黑龙江地区项目实行同一结算,资金集中治理。这种治理职权赋予子公司来治理。在长春、吉林地区也实行集中,治理职权在结算中心。通过结算网络实时将资金动态反馈到结算中心数据库。结算中心方式并不意味着将各分公司的全部现金集中到总部,而是关于资金动员、资金活动和投资等决策过程的集中化,各分公司又不失经营权和决策权。
3、流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贸易银行的网上交易系统,固然团体资金分散在各分子公司及项目部账户上,通过贸易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筹集到必须资金,缓解突发事件对团体公司压力。发生应收、应付款项后,按正常结算程序确认应收应付,形成应收、应付单,通过网络直接传递到团体财务结算中心。
(四)信息化环境中财务控制实践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进步会计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规和
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信息化环境下构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培养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企业为了适应控制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要重视公司进行网络化治理的整体的IT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建立诸如储存系统、存货控制系统等几个孤立的IT系统。
2、建立健全的财务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应对原有的财务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信息系统的要求。重新调整财务内部控制中的内在关系。网络技术突破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瓶颈,财务治理的幅度增大,层次减少,垂直性的组织逐渐趋于扁平,隐躲在这表征后面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对财务组织的职员和职能之间的关系的重新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