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2)
2017-11-02 02:19
导读:(二)集权式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母公司负责筹资、投资和分配的决策,财务政策的制定及财务职员的安排,国外子公司享有很少的决策权,主要是执行
(二)集权式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母公司负责筹资、投资和分配的决策,财务政策的制定及财务职员的安排,国外子公司享有很少的决策权,主要是执行和贯彻母公司同一的财务政策。子公司的业绩用母公司的体系和母国货币进行考核评价。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体现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观念。通过集权,母公司能够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使母公司的决策在子公司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有利子公司整体上风的发展。 信息技术、网格技术的发展使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的弊端———信息的不对称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母公司实行集权式治理具备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有些跨国公司的集权治理不是在削弱,而是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全球掀起以BPR(业务流程重组)为主要的治理革命风潮后,全球尽大多数大型团体(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几乎都进行了跨国公司业务流程重组,并建立了集中式财务治理模式。 以美国杨森制药团体(在设有西安杨森)为例,其财务治理模式是一个二级的集中治理模式。设在各地或各国的子公司,在本地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输进后直接通过远程通讯传递到团体总部,团体总部按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别设专人进行审核,审核后进行记账处理。业务正常进行均以年初预算为依据,非常规性的本钱或用度支出均要申述理由报团体批准后执行。 可以说公司总部完全把握和控制各地公司的业务与财务信息,各地公司按当地本位币进行财务核算,总部则可以按不同的货币进行记账处理,并进行各种本钱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同时可以随时天生合并报表,把握整个团体的财务状况。 综合有关实证可见,新经济对跨国公司实施集权式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不但可以使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的上风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使集权式财务治理的缺陷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弥补。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仍会通过强化集中财务治理模式,保证跨国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跨国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但集权制也有明显的缺陷:母公司集权后,子公司往往灵活性较差,不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而且,过长的信息传递时间也了母公司决策的及时性。 因此,对产品创新周期要求极为迫切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分权治理的程度可能会逐渐扩大。
(三)混合式 这种治理模式是集权式和分权式相结合的产物,重大的财产决策权集中在跨国公司总部,而日常的财务决策权由子公司把握,母公司总部的财务专家只向子公司提供指导、咨询和信息服务。 根据母公司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这种治理模式又可分为集权为主、分权为辅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两种形式。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模式主要体现了集权制的优点,同时还能部分避免由于权力过度集中而造成的下属缺乏积极性和活力的现象。它有利于母公司对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尤其适用于处于初期的跨国公司。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模式则应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且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的选择。这种模式不但体现了分权制的优点,而且加强了团体内部的协调。
二、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 (一)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本钱 确定最优财务治理模式需衡量由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引起的错误决策本钱。实行集权的财务治理模式,总公司对成员公司面临的情况很难全面把握,因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本钱很高;反之,实行财务分权,缺乏信息引起的本钱则降低。 确定最优财务治理模式还要考虑由财务主体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本钱。实行集权的财务治理模式,轻易协调和控制总公司和成员公司的目标,进而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本钱降低;反之,实行财务分析,则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本钱升高。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递更为简便,本钱降低,进而缺乏信息引起的错误决策本钱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财务治理模式趋向集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