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2017-11-02 02:1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随着
摘 要:随着的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对这一日益庞大的队伍,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在这些与跨国公司有关的题目中,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题目,成为跨国公司高层治理职员和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鉴于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了中外国际比较,事实上,在各种模式下都有成功的例证。而跨国公司在选择其财务治理模式时,需要从全球长远的角度现在与未来的环境、的上风和劣势,把财务治理模式的确定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关键词:跨国公司 财务治理模式 分权 集权 一、跨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实证 跨国公司的财务活动涉及母国和东道国,其财务治理模式,一方面反映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财务关系;另一方面反映跨国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我们这里只讨论跨国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模式,即跨国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一个跨国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不是由财务部分独立设计的,而是跨国公司治理模式在财产部分的具体体现。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跨国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有以下三种类型:分权式、集权式和混合式。
(一)分权式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子公司财务上是相对独立的,其经理一般拥有较多的财务决策权,子公司的业绩用其所在东道国的货币评价。国内的跨国公司在财务治理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完全独立的分权模式,即各分、子公司负责自己的财务核算与财务治理,团体一般只对下属跨国公司进行工作指导,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下属公司进行事后的审计。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大多数跨国公司的财务治理基本上与我国的这种治理模式相似。多数人以为,由于新经济是创新型经济,是夸大个性的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应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对子公司加大放权的力度,更多地实行分权式治理。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IBM.众所周知,IBM是生产机的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10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因研制电脑而获得巨大发展的企业,其主要产品反映当代尖端技术发展水平。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IBM碰到国内同行、日本及欧洲经济共同体计算机制造厂商的严重挑战。它在计算机行业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为应对这一形势,IBM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于1980-1983年期间在跨国公司内部先后建立了15个专门从事开发小型计算机新产品的风险组织。这些组织被称为“独立经营单位”或“特别经营单位”,是自主权较大的单位,在产销、财务、人事方面都有自主权,甚至可以设立自己的董事会,自行筹集资金等,总公司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对其经营活动一律不加干涉,这些风险组织自主权大,开发新产品速度快,很快开发并生产出了商品化的个人电脑,大大增强了IBM在小型机方面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IBM总部将分布在世界各国的131个子公司按地区改组成8个地区事业体。对地区事业体采取分散化治理原则,使他们在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比原有子公司具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对新建的亚洲和太平洋团体的战略中心(日本IBM)在组织上和经营上给予完全自主权。 由此可见,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子公司的灵活性强,它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保证了其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公道性。通过分权,母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将得以分散,母公司的治理者也将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团体发展的战略治理。分权还有助于培养子公司的资金本钱意识和风险意识,使之更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 但分权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各子公司财务治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跨国公司财务治理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跨国公司财务治理监管不力,缺乏有效性。这一切都会跨国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IBM的成功只是题目的一个方面,不能由此得出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就是跨国公司所要采取的最佳模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