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2)
2017-11-07 06:54
导读:扩张还是过热 比之经济预测的具体数量,有识之士更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目前这一波的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健康的? 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
扩张还是过热 比之经济预测的具体数量,有识之士更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目前这一波的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健康的? 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也异常惊人。2002午下半年以来,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有所下降,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却迅速上升。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达1.8万亿元,几乎与2002年全年新增贷款持平。央行预计,全年广义货币M2增长20%左右,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万亿元左右。 在宋国青看来,贷款的高速增长是贷款和总需求互相推动的一个结果。而总需求之所以增长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盈利预期刺激了投资的增长。 许小年则认为当前不过是一场“没有温度的高烧”,看起来是国内价格的回升诱发了企业扩大资本支出,但实际上,国内银行信贷的
放松才是推动投资热的最主要因素,而价格回升不过是因为能源价格大涨所致。从技术面看,过去1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可持续实际增长速度大约在10%到20%之间,而观在的投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他推断,由于投资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增加原本就已经过剩的产能,中国有可能因此而重新陷入通货紧缩。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在显著恶化”是支持许小年观点的基本依据。基于该论断,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推论: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增加,但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形成供给过剩,并在未来制造巨大的通货紧缩压力;二是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不能使利润扩大,就无法维持投资的扩张;三是新增产出能力无法盈利,银行体系将堆积大量坏账,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将会遭到破坏,出于这点考虑,银行会进一步收缩贷款。这个结论在学界和业界有相当大的,一度为许多人所引用。 但是,中国经济已经历20多年市场化改革,若说其“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在显著恶化”,着实令人吃惊。必革开放以来,非国有部门在中国经济户的比重持续上升,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同时,1995年中国的银行体系商业化改革启动以后,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对利润和风险的敏感性明显增强,从而推动市场力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投资效率恶化的结论成立,那么中国不断增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如何得来的呢?挑战许小年这个论断的不乏其人。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高善文和光大证券研究所师罗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许小年之所以有此论断,是因为他所“中国经济总体的增量产出资本比”这个用以度量总体经济的投资效率的指标在不断下降。该指标定义为某年份的经济产出较上年份的增加值与上年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 这份报告称,经济总体增量产出资本比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投资效率在恶化,因为整体经济各组成部门的比重发生重要变化,增量产出资本比较低的部门的比重在快速上升,而这些部门的增量产出资本比之所以低,并不说明其投资效率低,而完全是因为具体的核算所致。 比如,房地产投资和运输等的增量产出资本比是相当低的。以住房投资需要50年来折旧看,其增量产出资本比只有0.02,远远小于绝大多数经济部门的增量产出资本比。而对于
交通运输和通信业而言,其增量产出资本比的下降也未必代表投资效率的恶化,其原因一是许多道路设施的投资形成的产出无法核算,从而被假定为0,典型的例子包括城市道路和许多不收费的公路。二是中国的通信业正在从高度垄断的暴利行业转向允许存在一定竞争的行业,其利润率也相应要向经济的平均利润率靠近,从而增量产出资本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经济总体的增量产出资本比的下降,根本原因是这些部门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目前已经超过35%,而并不代表投资效率的恶化。 这份报告的计算进一步表明,工业的增量产出资本比在不断上升,而第三产业的前五个主要子项中,除了交通运输和通信业之外,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增量产出资本比增长明显,表明投资效率并没有恶化,甚至有一定的改善。 高善文补充说,企业利润率、净资产率和库存等其他指标也表明,企业效益越来越好。 这份报告和许小年对中国投资效率的判断却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