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济1直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来拉动。因此1说到要加快经济增长,就使人直接想到政府投资行为,想到“这是政府的事”,想到“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想到政府从银行那里大量贷款,大上项目,大搞建设。虽然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搞了20年,但这种体制与习惯观念仍然没有太大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仍然由政府投资来拉动。
但现在情况似乎要发生变化了。新1界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这种“政府投资”模式效率低下的弊病,开始懂得,国民经济的投资应该是市场与民间来主导,而不是由政府来主导。政府不再适合作投资的主体。民间资本的运作,肯定要比政府资本运作要有效率,因为它至少可以找到1个资本的“切身责任者”,---而政府投资就象没有爹妈的孩子,处于无人负切身责任的状态(比如,国有银行的巨大呆坏帐,由于有国家财政担保,所以国有银行的老总们,几乎不关心自己银行的呆坏帐问题。中央政府用巨额外汇注资国有银行解决呆坏帐问题,就是1个生动的事例)。而这是使中国经济更好地回避“大起大落”循环的基本办法。因为,因投资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其实质实际上是有效产出低于投资量,才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有效产出等于或大于投资量,那么,再多的投资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问题。而通货紧缩只不过是通货膨胀的后遗症,没有通货膨胀,根本不会有什么通货紧缩问题出现。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投资效率、投资“有效产出”这个关键点,这是回避“大起大落”的关键点。而要做到投资产生相应的有效产出,就必须改变投资体制,改变投资的“政府主导”作为,变政府投资为民间投资。---黄焕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助推增长方式变革 投资体制改革破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3-2415:12:13
能否更多的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解决投资问题,对即将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是1个严峻的挑战,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日前,第5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表题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演讲,他提出,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靠大量消耗资源维持增长将难以为继,难以实现GDP再翻两番的目标。
马凯说,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投资高达5亿元。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其中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
实际上,早在1980年代,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有过充分讨论,但是20年来,问题依然如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纸上谈兵所能解决的,我们首先要问清楚,高投入、高消耗的主体是谁?
有统计显示,2003年以前,国有投资增长速度达到了30%至40%,但是私人企业投资却是0增长或者负增长。这是1种非典型的“挤出效应”。
根据经济学原理,典型的挤出效应是因为政府投资加大,导致利率上升,上升的利率排挤私人投资,使其退出投资市场。中国自1998年以来,8000亿长期建设国债为主导的政府投资是在非政府部门投资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实施的,非政府部门投资对于利息率的敏感度,相对正常经济形态要弱化得多。而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民间投资的制度预期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加之通货紧缩阶段经济相对景气指数不高,所以,即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导下连续降低利率,民间投资还是按兵不动。中国的政府投资、非政府投资之间并不具有典型的此消彼长关系,这种状况在1998年之前同样明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