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连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1)(7)
2014-10-01 01:01
导读:在连锁网点的布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把连锁经营的发展纳进贸易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予以考虑。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各类不同零售贸易业态
在连锁网点的布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把连锁经营的发展纳进贸易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予以考虑。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各类不同零售贸易业态的有序发展和有机结合,并把发展连锁作为重点进行宏观指导。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旧城改建及居住小区的新建应为连锁企业留出一定的空间,并把连锁网点的布局、业态结构的发展、配送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对待,在营业用房设计、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连锁企业的特殊要求。
(二)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规模化贸易连锁企业的培育
首先,必须果断切断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多种相互依靠关系,把企业完全推进市场,真正贯彻优越劣汰原则,以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风险制衡,转化经营机制,促使其行为公道化、长期化。其次,对国有贸易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明确产权主体,划清产权界区,把企业追求的多元目标集中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利润增长和资产增值上,从而建立起“利润——风险”相平衡的连锁贸易运行机制。再次,应在体制和政策上突破“三不变”的限制,消除市场封闭和行业壁垒,大力发展企业资产的有偿转让,逐步建立产权市场,通过企业法人间的相互参股、控股以及吞并、租赁等形式,发展跨地区、跨部分、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合,培育实力雄厚而又活跃的贸易连锁企业。
(三)扩大连锁企业经营规模,进步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的强大生命力,取决于其能否取得规模经济上风,实现规模效益。从国外连锁经营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连锁经营要显示出上风必须有一定数目的成员店展。如美国和国际连锁商店协会规定,连锁经营的最低店展数目为11家。从上海等地连锁公司的成功经验看,一般在开业2~3年内达到15家左右的门店,公司才开始产生效益。然而,国内多数连锁贸易网点不仅规模小,而且只有“店”,而不成“网”,经营分散、本钱高、效益低、流量有限。因此,必须从企业资产重组进手,以规模经济手段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具体措施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鼓励较有实力的连锁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组建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企业团体。一部分未能充分把握连锁经营实质的企业已陷进困境,结合现状,为这些企业的出路考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将其吞并,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对于大量分散的小企业、小商店,可以用改、转、租、卖等多种形式,答应其自主同盟、自主选择加盟伙伴。这样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题目,又解决了规模小的题目,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的局限性。
(2)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经营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连锁企业团体,鼓励产业、贸易、银行相互持股,实现资源上风互补。
(3)以知识产权(如著名商标、商号、商品等)为纽带,通过采取特许、自由连锁等形式,回避扩大规模的体制障碍,组建一批全国性的连锁团体。
(四)加强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走配送共同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连锁经营的几个同一中最重要的“同一进货、同一配送、同一价格”是靠配送中心来具体实施和保证实施的,所以连锁企业中配送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不能盲目攀比国外豪华的配送中心,应根据各地区物流水平因地制宜,适时发展。具体运筹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配送中心的建设上,要有长远眼光,同一规划,集中部署,以低本钱、高效率的原则,分阶段实施。
(2)政府部分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对各大城市物流中心、仓库、集装箱中转站以及码头、铁路、航道的规划与建设,为配送中心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3)连锁企业应该重视配送中心设备设施的投进,积极采用新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加强配送中心信息网的建设,不断推出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治理。
中国大学排名 (4)实施连锁配送中心的共同化与社会化。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连锁经营的发展必然走向共同化和社会化。实行连锁经营的配送社会化可以采取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连锁企业将100%的配送业务委托给其他专业性社会化的物流公司或配送中心来承担,连锁企业专门进行连锁店的卖场治理和营销。第二种模式是连锁企业自办配送中心,承担本企业的全部配送业务,配送设施若自用有余,剩余的配送能力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配送业务。第三种模式是连锁企业承担50%以下的配送业务,50%以上由专业物流公司或配送中心承担。这类企业拥有一部分配送设施,可以满足本企业部分配送需要,因各种原因又不愿扩大自身配送中心规模,便委托专业配送中心完成其余的配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