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战略治理之战略—文化—结构(1)(2)
2015-02-18 01:25
导读: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
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治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题目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以为在企业治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治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很多思想被视为战略治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进威胁、替换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本钱领先、标新创新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上风》(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上风》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治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
总的来说,对战略治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治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治理。狭义的战略治理即企业战略治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治理,广义的战略治理则以为企业战略治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治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治理,企业战略治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治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治理,企业战略治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治理,目前,狭义的战略治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治理似乎是一种治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治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治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往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治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治理,而不应该把战略治理仅仅看成是一种治理方法。企业战略治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治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往治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夸大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治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治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治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治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治理与狭义战略治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治理,是对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一种延伸。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重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同一熟悉。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题目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并夸大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系统的把握战略、文化和结构的区别和联系,为企业的现实题目提供最优解、根本解。【正文】
一、企业治理主题的演变
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治理工作的中心,企业治理经历了几次治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治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治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治理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