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战略治理之战略—文化—结构(1)(3)
2015-02-18 01:25
导读:在以生产治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治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进步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固然也出现过某种
在以生产治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治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进步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固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题目,但是当时企业治理者并不以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进步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本钱,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治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看。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治理方式,如目标治理、预算治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治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治理转向营销治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营面临着很多严重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治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进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治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治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治理转进以战略治理为主题的,进进到战略治理的时代。战略治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治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进战略治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治理意识,按战略治理的思维和方法治理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治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治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二、企业战略治理的实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治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为狭义的战略治理;一种称为广义的战略治理。狭义的战略治理以为,企业战略治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治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斯坦纳在其1982年出版的《治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治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立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终极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广义的战略治理则以为,企业战略治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治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企业家兼学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战略计划走向战略治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战略治理一词,1979年又专门写了《战略治理理论》一书。安索夫以为,企业战略治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治理业务。
概括起来讲,狭义的战略治理概念是指企业战略的治理,而广义的战略治理概念是指企业的战略治理。初看起来,这两种表述只是限定语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狭义概念下的企业战略治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治理过程;而广义概念下企业战略治理对象则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战略性治理。目前,主张狭义战略治理概念的学者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治理似乎是一种治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理,必须首先制定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治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战略治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制定这样一个战略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治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治理,而不应把战略治理仅仅看成一种治理方法。企业战略治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治理思想:战略意义上往治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夸大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实在,战略治理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与我们平常熟悉题目也要有思路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 ,战略治理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路,夸大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往熟悉企业治理题目,也不是习惯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片断式思路。我们熟悉到,企业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题目,也不停地在解决题目。然而,旧的题目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新的题目却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运用战略性思维来治理企业。一般而言,从战略上治理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