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型员工的激励(1)(5)
2015-04-08 01:17
导读:三、知识型员工及其激励模型 通过上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可知他们是不同于企业中其他一般员工的。要公道有效地激励知识
三、知识型员工及其激励模型
通过上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可知他们是不同于企业中其他一般员工的。要公道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就有必要深刻地理解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特点及其激励模型等理论原理。
(一)知识型员工及其概念
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治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来的,他以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把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2]彼得·德鲁克当时提出的这个术语,实际上是特指一个经理或执行经理。今天这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有了更多的内涵。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说:“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定、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1]
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第一,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其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很少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也没有确定的工作流程和步骤,工作自主性、自制性和灵活性很强,过程无法控制,工作成果难以正确衡量。第二,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概括地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他们把握着一般人不具备的知识资本。因此,在企业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工作上夸大自主引导,要求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二是知识型员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为在企业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挣得工资,更是为了发挥特长、成就事业和实现个人价值;三是知识型员工热衷于对新事物、新环境、新的就业能力的追求。因此,知识型员工的活动性极大;四是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越来越高。企业对知识人才的争夺加剧,比如发达的欧美国家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人才,而且把触角伸到全球各个角落,引发了世界范围剧烈的人才大战;五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竞争力明显进步。企业知识人才的数目在迅速增长,并成为人力资源治理的首要的和最大的治理对象群。[9]
(二)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
知识型员工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已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要素或稀缺性人力资本,对其进行激励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按中文词义来说,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美国治理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把激励(motivation)定义为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4]
西方知识治理学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针对知识型员工的4个激励因素: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他以为,金钱财富对员工的重要性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假如能尽量满足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需要,则对他们的激励将更为有效。他还留意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员工对这些激励因素的偏好程度也存在差异。
玛汉·坦姆仆还在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建立了治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见下图)。[10] 相关任务和报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