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分析(3)
2016-03-24 01:08
导读:再者,对经理人的约束进一步弱化。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经理人市场的缺失。在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代理权竞争和收购使经理职员面临自
再者,对经理人的约束进一步弱化。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经理人市场的缺失。在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代理权竞争和收购使经理职员面临自身可能被解雇的压力。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流通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较小,国有股高度集中,企业经理职员不会面临企业控制权被接管的压力。我国从2000年开始提出对国有股减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家几次都叫暂停,要使中国的股市健康持续,以此推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路还很长。同时,大部分企业经理职员仍由政府任命而不是由市场决定,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使经理职员所面临的可能被替换的压力大为弱化。
(二)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的理论分析
对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学术界作了很多探索和,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产权论、市场论7和经理人约束论。产权论的基本观点以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关键题目在于产权模糊。市场论以为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是清楚的,真正的题目在有效治理的缺乏,以及僵硬的、过期的产业结构。经理人约束论以为经理人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剩余权利增大,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腐蚀国有资产及道德观念方面的原因给公司治理造成失效。
(1)产权论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的根源回结于产权不清以及在产权不清的状况下因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题目。按照产权论者的观点,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实际上是无法对企业的治理层进行有效的监视的,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监视本钱过高,而无效的监视使得企业的治理层有机会以企业的利润为代价往寻求个人的私利。而且政府控制企业的动机往往不是利润驱动,这也会使以责任合同为基础、以激励为目标的局部改革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为解决效率题目,应该推行股份制,使得企业可以将股份出售给企业员工或其他个人投资者,由于新的股东将会具有很强的所有者意识,也更关心企业的利润。当然,就国有企业而言,对于产权清楚题目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张维迎(1995)以为国有制或公有制就其定义本身来看就是不清楚的,由于只有将产权落实到个人的私有制才是清楚的产权。吴敬琏(1998)则以为现代企业制度并不必然需要以私有产权为基础,而是在国有企业中没有人代表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国家的利益。他们以为“放权让利”的改革固然有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但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也反映了改革的负面效果,说明在这些“自主的国有企业”中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保护。很多企业通过少提折旧等增加企业确当期利润,从而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由于上缴国家的利润指标是固定的。当然,更有各种明目张胆的窃取国有资产的行为。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被用来作为对此题目的解决方案:通过公司化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国有股;由于股份可以代表明确的产权,企业的董事会就可以保护国有股权的利益免受经理人私利交易(selfdealing )行为的侵害。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股份制或公司化。而且,在这些学者看来,将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还可以终止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的无穷责任,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同时,只要国家在改制后的企业保持控股地位,就相当于国家以相对较少的国有资产控制了更多的社会资产,由于除国有股东,还有社会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政府显然将这一理论融合进了其政策中。从现实的实践来看,尤其是从上市公司的案例来看,很难说这个政策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题目,而且,如何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受大股东的侵害又成为一个新的题目。假如大股东控制企业的经理层,形成大股东和企业经理人联手剥夺少数股东的利益,则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造成极大的危害。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市场论对产权论所以为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的说法表示反对。市场论者以为,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而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持有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产权就定义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此,真正的题目不在于产权界定,而在于国有制实行中的题目,在于国家无力纠正政府官员的错误,保护全民利益。当然这可能会牵涉到上更敏感的政府结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