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全面预算治理的现状与建议(上)(1)(2)
2016-05-28 01:08
导读: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治理控制的目标从完成生产的品种,产量计划,逐渐转移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治理控制的目标从完成生产的品种,产量计划,逐渐转移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全面预算治理由此不断引起重视,并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放到企业经营机制和战略治理的高度来加以熟悉,从而在实践中被一些企业大力推行。相比于成熟经济体的全面预算治理,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在熟悉上还是实践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于中国预算治理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中国企业实务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的中国团体公司全面预算治理框架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全面预算治理的现状,并对国内企业实施全面预算治理从战略与全面预算控制体系的对接,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和预算考评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公道建议,并先容中国移动通讯团体较为成熟的全面预算治理体系,以期对中国企业开展全面预算治理有所启示。 1.3论文结构
本文其他章节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是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回顾,主要包括国外理论发展和国内相关文献先容。第三章是有关中国的全面预算治理现状分析。第四章是针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一章是先容了中国移动通讯团体公司的全面预算治理的案例。 第二章 国内外全面预算治理理论和文献回顾 全面预算治理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治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决不仅仅是财务部分的事情。理解和把握全面预算治理应该立足于公司治理机制,它不仅是一种治理制度和控制方略,更是一种治理理念。 2.1国外预算治理理论的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自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治理在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产生后,很快就成了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经过60多年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完善,到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消费者主权意识也空前强化,从而使得预算或财务控制暴露出弊端,主要表现在预算控制不能同时兼顾企业长远发展和忽略了预算或财务指标所依托的物质内容。同时,由于新的制造环境下间接用度在产品比重中增大、治理用度和销售用度在企业本钱中比重增大,标准本钱制度在治理制造(间接)用度上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从而发展出以作业本钱制度(包括作业预算)为代表的新的本钱治理技术。
一、作业本钱制度与作业预算
作业本钱制度(ABC)由美国教授Kaplan和Cooper创造,在作业既定的条件下,可以简化为“Turney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其纵轴是说本钱分配方法:按资源动因将耗费的资源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本钱分配到产品、服务或客户;其横轴是说如何优化被分配的本钱即通过优化流程来优化作业,通过优化作业来优化本钱。作业本钱计算的关键是确定作业本钱和动因。解决的途径在于“分解”——分解流程或/和分解作业本钱项目,终极达到一项作业一个动因的理想状态,否则还可继续分解。在作业本钱基础上编制的预算就是作业预算。 二、Kaplan预算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Kaplan教授对治理会计的卓越贡献,除创造作业本钱制度以外,还与Norton创造了平衡记分卡,并在保持原有预算的基础上,通过平衡记分卡将预算与战略、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形成Kaplan预算模式,使预算适应新的环境。图2说明了该模型,从中可以看出:预算和战略的连接纽带是平衡记分卡;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连接图中没有显示,是通过绘制战略图来实现的。预算与战略的连接,为发挥预算在团体公司中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三、超越预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0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的概念,目的在于否定现行预算理论和方法,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倡导者以为,现行预算理论与实务弊端丛生。例如:预算“钉死”在一个固定数据上,缺乏持续改进的理念;内在“命令——控制”的集权思想;基于历史数据,不能为经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助长内部各单位间的分散化和冲突;浪费时间,助主座僚主义等。因而,他们主张放弃预算作为业绩指标的做法。超越预算有其公道性,但是,预算最突出的优点是系统性,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确定、计量、反馈和评价那些没有直接勾稽关系的非预算或非财务业绩指标,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重大实务题目,或许这正是它不能被广泛接受之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