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衰败的惯性解释及对策(2)
2016-07-04 01:04
导读:固然企业文化在创建之初经历了全方位的分析与塑造,与企业发展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文化中的共同假定经常
固然企业文化在创建之初经历了全方位的分析与塑造,与企业发展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文化中的共同假定经常被视为真理而忽视反思与修正,文化中的价值观又具有较强的刚性,因此,企业文化的内容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它逐步会变得教条,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固化人们的思想,使企业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运作,市场形象受损。一句话,文化惯性使企业经营思想由积极走向僵化。
3.结构与制度政策惯性加剧企业生命发展风险。企业生命发展具有阶段演化的周期特征已为人们所共叫。由于各阶段特点与风险不尽相同,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应随着内部规模扩张、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面临发展题目性质的改变,不时地对结构、制度政策、规章与流程进行审查与调整,确保它们能与企业内外环境要求相适应。
但是,在发展惯性的影响及企业成长中经常以保持稳定与连续性为借口,不愿对结构和制度政策进行变革,现实表现为治理模式滞后,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彻底走向衰败。正如罗伊·基尔伯特(Roy Gilbert)所指出,随着组织规模扩大,他们的规章也只会越积越多,越来越复杂,终极使治理者忘记了自己行为的根本目的。
4.思维与行为惯性导致企业多元化扩张失败。在经营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尽大多数企业在拓展市场机会、分散经营风险思想的***下,自然而然地走上多元化之路。
就一个企业而言,多元化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在于市场上机会的多少,关键在于它对自身能力、上风、新市场成功开发所需条件等题目的思考是否充分。
现实中企业在多元化决策前,受思维惯性的影响,经营者经常夸大企业所具有的能力,以为在一个领域中的成功就意味着在其他领域同样能取得成功。在多元化决策实施后,受行为惯性的制约,企业试图用一个模式指导所有领域的经营活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由于内外环境变化是客观的必然,它不受企业经营者的主观意识左右,因此,实践中企业坚持对组织经历和成功模式的依靠,成为企业多元化危机甚至走向衰败的根源。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引起这些危机(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我们把事情弄糟了,也不是由于我们做了错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的事是正确的,只是没有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原因是时代改变了,组织一直赖以为基础的假设不再符合现实了。
三、以惯性治理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上分析,由于发展惯性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管内外环境变化,力求保持结构与关系稳定的驱动力,抵制适应环境的变革发生,结果降低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机会。因此,主动开展惯性治理工作,在利用惯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惯性能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的同时,克服惯性对发展形成的桎梏,是企业能否实现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1.惯性治理的概念。对企业发展中的惯性治理不是要消除发展惯性,而是在承认发展惯性存在、熟悉其根基与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企业发展的惯性定律,通过对组织结构、制度、依靠的运行假设等的检视、审查,主动揭示企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方式中隐含的“潜伏威胁与危机”,或者将企业面临的发展机会“危机化”处理,激发“潜伏威胁与危机”形成的压力,促成企业变革的发生和实现,调整惯性化发展节奏的过程。
企业开展惯性治理的根本目的旨在促成变革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进步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调整企业的惯性化发展节奏,打破自然顺应惯性定律所保持的“危机发生——伤害形成——被动变革”的发展循环范式。在积极应对惯性定律的条件下,转向“潜伏危机——主动变革”的良性化发展。如同人类为改善生存质量、延永生命发展,从单纯依靠疾病发生后的参与治疗,转向疾病发生前的健康保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