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治理思想(4)

2016-07-10 01:11
导读:(二)靠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规模 民族企业单凭企业自身的气力来积累资金,究竟是有一定限度的,他们要获得充足的资金,就必须利用旧的生息资本,向

    (二)靠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规模
  民族企业单凭企业自身的气力来积累资金,究竟是有一定限度的,他们要获得充足的资金,就必须利用旧的生息资本,向银行、银号借款,以扩大企业规模,避免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进困境。张謇以为:“用己之财则己之善,用人之财则人之善,知其未必善而必期其善,是在经营之致力矣”(张謇,《实业录》)。这就是说,借债经营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经营致力”,有效地利用借来的资金,从事企业经营而能获利,还是可行的。
  近代民族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旦资金严重短缺,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为了生存,还不得不利用外资,以调节资金营运的盈虚。当然,在借用外资时,也面临着随时被外国资本操纵、挤垮的命运。因此,他们虽以为“外资可借”,但借来的外资必须用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上。同时,利用外资,应不附带条件,以免为外人操纵和宰割。张謇在《实业宣言》中明确提出,借外债应“条约正当,权限分明”,“不可丧主权,不可涉国际”和“欲达借款之目的,必先筹还债之方”等正确的治理原则。
    (三)自设机构,自调活动资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有新式金融机构来为它融通资金,民族企业家也越来越意识到金融机构的重要性。穆藕初以为:“金融与百业发展之关系,无异于血脉与人体。血脉旺则人体健,金融流通无滞,然后百业始有发挥之余地”(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落后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设立和健全银行机构来促进实业的发展。为此,民族企业家主张建立民间银行,以辅助中心银行,服务于所需资金的融通。张謇说:“唯有确定中心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设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间银行银号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办通货”(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所需资金的来源。可见,民族企业家既有创办金融机构的熟悉,也有在实业活动中缺乏资金的教训。很多民族企业家就曾自设金融机构,以积聚上的闲置资金,为企业的振兴和发展服务。穆藕初创办了中华劝工银行,起到了促进“国内产业之发达”,使“外来之劣货”“无可乘之隙”(穆藕初,《藕初文录》)的目的。刘鸿天生立了中国企业银行,既方便了刘氏团体各企业间资金的使用,又促进了资金的周转与流通。其他民族企业,如荣氏团体、民生公司等,也都设有自己的银行、储蓄部,以满足资金流通需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民族企业自办银行,一方面摆脱了其他银行特别是外国银行的控制,避免因借债过多而被吞并的危险;另一方面,自办银行,也吸收了社会大量游资,充实了企业资金的来源。
    (四)加强财务治理,完善制度
  民族资本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治理制度,一些企业曾出现过资金运用上的混乱与浪费现象。因此,民族企业家深感其弊端,主张实行完善的会计制度,以加强企业资金的治理。卢作孚(公元1893年-1952年)在经营其民生实业公司时,曾以为“任何机关或事业之业务能发展到何种程度,皆以财务为决定之条件,工商事业尤以财务决定其成效”。在如何治理企业财务的上,卢作孚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治理原则,建立起集财权于总公司的比较完善的财务制度。
  刘鸿生将本钱会计看作是“考察企业经营治理优劣的眼睛”(刘鸿生,《中国产业发展的几个主要题目》)。他不惜用高薪聘请第一流的会计专家为他设立各个企业的会计制度,并由总公司实行对所属企业的集中治理,建立了同一的财务制度,在企业集中使用财力、应付对外竞争、保证资金的积累、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均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治理思想
  在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有卓识的民族企业家都熟悉到,我国实业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在于“缺乏人才,并缺乏独树一帜之人才”(穆藕初,《藕初文录》)。商品经济的竞争,回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张謇以为:“世界本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张謇,《录》),他出“无人才不可为国”(张謇,《专录》)的结论。民族企业家还把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是否拥有人才,看成是决定企业成败或社会兴衰的关键。穆藕初曾说:“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穆藕初,《中国棉业发展史》)
上一篇:对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