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治理思想(7)
2016-07-10 01:11
导读:很多民族企业家不仅是主张兴办教育,以促进实业发展的理论倡导者,也是投资兴办教育的实践者。其中,民族企业家陈嘉庚(公元1874年-1961年)就是一生
很多民族企业家不仅是主张兴办教育,以促进实业发展的理论倡导者,也是投资兴办教育的实践者。其中,民族企业家陈嘉庚(公元1874年-1961年)就是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的典型人物。陈嘉庚以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而“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陈嘉庚年谱》)。因此,他把经营企业的所得倾囊办学,他不仅投资于普通教育的建立,而且还留意高等教育的发展。他说:“科学之起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之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之人才,乃能辈出”(同上),遂投资创办了
厦门大学、集
美学校。民族企业家将大量资金用于兴办教育的行动,一方面保证了企业人才的来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培养了各种人才,进步了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成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治理上的一大特色。
四、营建企业精神的治理思想
商品经济的竞争,也包含一种精神的对抗。从长远看,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除了战略正确、决策正确、经营方式灵活、有竞争能力外,还必须有一种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文化来支撑和武装企业。企业精神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由企业家大力提倡和亲身推行,模范执行并为全体职工共同营建而形成的。它得到了职工的认同并成为整个企业的理想、价值和基本信念,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引导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尽心尽力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民族企业家就开始留意提倡和营建适合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像“民生精神”、“东亚精神”等一些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一)培养职工积极为企业发展、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民族企业家在经营治理活动中,以个人推动企业为号召,要求职工努力为企业工作,同时以企业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他们这种提倡职工为企业、为社会发展而献身的思想,易于被职工所接受,对鼓舞士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民族企业家在阐述企业的宗旨时,都提出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卢作孚夸大,民生公司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便利群众,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宣称“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卢作孚,《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通过企业的自身建设来和改造社会,要求人人都有为公司及整个社会服务的思想和行动。这些原则和口号的贯彻实施,逐渐成为民生公司赖以团结广大职工的精神气力,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使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成为川江上最富有朝气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宋fěi@①卿一向以“文明办厂”著称,他提出东亚公司的主义是“以生产辅助社会的进步”(宋fěi@①卿《东亚铭》),他以为:“凡是生产事业必须都有余利,没有余利的生产,就……成为消耗,但(东亚)并非专为营利而生产,乃在利用生产的产品,供给社会的需要,利用公道的生产余利,辅助社会上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东亚精神》,〈甲〉),以此来鼓励职工要做好本职工作,要有献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精神。
(二)培养职工“爱厂如家”的企业群体观念
民族企业家留意把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兴衰融为一体,激励职工树立为企业竭责尽力的群体意识。卢作孚号召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同公司联系起来,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回属感,提倡“公司的题目职工解决,职工的题目公司解决”。他号召职工不计地位、报酬,忘我劳动,“有事业的成功,才会有个人的成功”,“职工的得失,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上,只有努力斗争,才能使事业不离开自己”(《民生公司十一周年纪念刊》)。这些口号和思想,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剥削关系,模糊了劳资间阶级关系的对立,但对于促使职工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宋fěi@①卿在《东亚铭》和《厂训》中也提倡职工要有为“东亚”、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他教育职工“本牺牲自己之精神,尽力服务旁人”,他夸大这种服务于他人的精神,是人生最重要的,“由于你不帮忙别人,你亦不能希看得到别人的帮忙。我们做事为人,若都采取帮忙的态度,可以进行顺利,成绩宏大”(《东亚声·服务是什么意思》)。这种献身和服务精神,就是让职工做到“爱厂如家”,以工厂事业为重,关心工厂的生产,为工厂的兴衰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