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环境下风险治理导向型企业业务流程的(2)
2016-07-13 01:21
导读:二、基于IT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特征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要发展就要运用先进的治理思想,包含了先进的治理思想的业务流程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
二、基于IT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特征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要发展就要运用先进的治理思想,包含了先进的治理思想的业务流程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笔者在这里主要分析基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的四个特征。
(一)基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
所谓的流程,即指工作之间传递和转移的关系,它分为业务流程和治理流程。业务流程就是“工作的活动”(work flow),即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传递或转移的动态过程,它是面向用户和市场的日常经营生产的流程,体现市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例如客户获取与治理的流程、新产品开发及推广的流程。治理流程就是“治理工作的活动”,治理流程是治理工作之间的传递或转移的动态过程,它支持业务流程,面向内部治理,体现效益中心,从广义上讲,企业业务流程包含治理流程。本文所提到的业务流程是广义上的业务流程体系,它包含狭义的业务流程及与之配套的治理流程。
标准化流程的主要特点是流程的标准化,它具体到每一步如何执行,没有改动的余地。然形成标准化后,往往流于一种官僚架构,不能优化治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执行就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流程来运作,极大的方便了企业治理,所以它在一定的时期内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僵化越来越适应不了信息化条件下治理的需要。基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正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标准化流程的弊端而产生的,在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它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治理方法。而过往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好象是一个主体,职员好象是为这个体系服务,从而使标准化流程变成了一个阻碍企业发展的桎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基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不是最长的流程
现在很多国内的研究以为,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该是标准化的,应该是包含了所有控制步骤的流程,这个流程应该是全能的,能解决企业出现的一切题目,实在这是一种错误的流程观。 试想一下,让一个流程来解决所有的题目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做法比如“削足适履”,即没有把可能出现的题目考虑在内,当新的题目出现时,再从已有的流程中找解决的办法。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来说也许是可能的,由于理论究竟是完美的,想找到一个能解决一切的方案。然而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想象,用一种方案往解决所有的题目会出现什么情况?会计实务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题目,具体题目具体对待才应该是我们处理题目的原则,所以在现实中是不存在一个最长的业务流程的。在IT环境下我们对待流程的观点应该是没有最长的业务流程,只有能解决题目的流程。
基于IT环境下的流程治理夸大打破原有的职能界限和任务划分,尽可能将跨越不同职能部分,由不同专业职员完成的工作环节集成起来,合并成单一任务。这也就相对要求流程的多样化,要求流程的简洁,要求在IT环境中要推行和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组织架构,消除传统的组织结构中的冗余部分,快捷、精确地完成企业的任务。
(三)基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至少是包含了风险控制点的业务流程
任何一个流程都是包含了控制点的一个流程,由于流程告诉我们一些关键的控制点,让我们更好地控制企业的运作。但传统的流程没有考虑到风险控制点的题目,这往往导致在实际操纵中出现了各种风险,不利于企业的生产运作。然而基于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是一种智能化的业务流程,它能识别企业中的风险,当业务流程操纵时能很好的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防止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使企业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一个企业只所以会出现风险治理是由于其内部控制出现了一定的题目,根据COSO委员会的《内部审计——一体化框架》研究报告,它是从对风险评估的讨论进手的,它指出,每一个组织都是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必须进行评估的各种风险,风险评估的条件是目标的建立,该目标与组织的不同层次相联系,并在组织内部协调一致。然而一个企业假如不了解什么处于危险之中,那么对风险的确定是不可能的,一旦风险被识别,唯一公道的步骤是创建控制风险的工具,也就是建立包含风险控制点的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