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知识资本权益研究(2)
2017-03-01 01:03
导读:显然,传统的“以资为本”所体现的“财务资本雇用劳动”的思维逻辑,在非知识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一旦人类社会演进到知识竞争的,知识资
显然,传统的“以资为本”所体现的“财务资本雇用劳动”的思维逻辑,在非知识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一旦人类社会演进到知识竞争的,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气力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不是静态的“消极货币”即纯粹的财务资本的存在才使得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有碗饭吃”,相反倒是动态的“积极货币”即知识资本及其所有者为财务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与保障。在这里,财务资本更主要的是为知识资本价值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媒体与物质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讲,与其将股份公司定义为(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莫若视为是财务资本及其所有者与知识资本及其所有者之间的同等而复杂的契约关系更为正确。循着这一逻辑,使得经营者凭借知识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取得了同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一起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资格。
二、经营者知识资本权益特征
作为“资本”范畴,无论是知识资本抑或财务资本,在利益分配关系的把握上,都应遵循资本——报酬这一共性规则。但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也还存在着诸下方面的差异:
(一)价值的回属性。财务资本体现为一种物化形态特征,一般不受其所有者(股东)结构变化或物质载体活动的,具有对特定法人主体很强的回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量财务资本的价值并无太大的困难。比较之下,知识资本则不具备物化形态的载体,而只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因而,知识资本不仅在价值上存在着事先无法估测的变异性,而且更难以使之保持对特定法人主体的完全回属性,尤其是那些知识资本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经营者更是如此。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经济性风险责任。企业绩效不佳,固然经营者的知识资本将遭受贬值与利益损失,但股东财务资本的损失同样也不可避免。倘若竞争失败或陷进财务危机境地,几乎一切的经济性损失都将落在财务资本及其所有者身上。由于企业一旦进进这种情形,对承担经济性风险真正的也是惟一能够起作用的只有那些物化形态的资产。而对经营者实在没有造成任何的损失,由于那些将企业带人失败或危机境地的低素质的经营者,其知识与治理原本就不具备知识资本的价值。
(三)权益实现条件。尽管同属资本范畴,都体现着“状态依存性”的资本权益特征,但较之股东财务资本,经营者的知识资本在权益的实现上存在着更大的限制性的资格条件。正确地讲,经营者能否享有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取决于治理绩效的优劣。只有当治理绩效达到并超过既定的水平,特别是市场或行业均匀水平时,经营者自身的知识与治理才具有了资本化的条件,从而才有资格以知识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分享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假如达不到既定的绩效标准,即便企业赢余,经营者也不能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因而经营者知识资本的权益体现为一种“绩效依存性”特征;相反,对于财务资本所有者,只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往,只要有盈余存在,股东就始终拥有享受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资格,亦即股东财务资本的权益体现为一种“存在依存性”特征。
三、竞争机制与经营者知识资本报酬计划设计思想
(一)产权激励制度缺陷与竞争机制的引进。经营者知识与治理的资本化,消除了委托代理制下激励不兼容的矛盾根源,从而为经营者治理的高效率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然而也必须看到的是,具有了产权利益驱动机制,并非直接意味着治理绩效的必然进步。国内外一些私有企业或企业私有化后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权重组改变的只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却没有给企业及其经营者创造出“生存”与“淘汰死亡”的强制性择别,因而也就无法保障企业运行必然是高效率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动力不仅来自于内在的激励,更来自于外在的压力,来自于优越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客观强制。具体到经营者的治理效率,竞争同样发挥着强制性的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不单关注产权利益的激励,更受着控制权利益的激励。随着竞争机制的引进,经营者控制权的稳定性必然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于经营者而言,一旦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或者治理绩效达不到股东的期看,经营者的治理控制权及其相关利益便会丧失,随之其知识资本价值也将不复存在。面对市场竞争,经营者惟一的、也是最为理性的选择就是努力工作,不断进步治理绩效。而且,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是激烈,经营者就越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谋求更高的效率、效益与竞争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