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人为本”的中小企业柔性治理摸索

2017-03-23 01:03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以人为本”的中小企业柔性治理摸索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 柔性治理(Flex
[摘 要] 柔性治理(Flexibility management)是一种依据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的人性化治理方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尽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处在资本积累的低级阶段,反映在治理上的重“物”轻“人”倾向比较 突出,特别是在劳资关系上存在着很多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依据“人本”文化实行中小企业的柔性治理,对当前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以人为本;柔性治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实行“以人为本”的现代柔性治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值得留意的是,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个体规模虽小,但却是数目最多、发展最快以及为社会所作经济贡献较大的一种企业组织类型。据国家工商总局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实有企业总户数为876.1万户,其中: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99%;完成产业总产值、实现税利和解决就业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60%、50%和75%。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气力。但也要看到,由于尽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处在资本积累的低级阶段,反映在治理上的重“物”轻“人”倾向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劳资关系上存在着很多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笔者以为,当前在中小企业倡导“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无疑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柔性治理的思想起源及其发展
  
  柔性治理思想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大机器产业的基础上,美国工程师泰罗(F. W. Taylor)依据机械技术的特点,设计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生产作业标准与劳动定额的规章制度(简称泰罗制),并于1911年出版《科学治理原理》一书,它标志着人类治理由漫长的经验治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治理阶段。泰罗制治理的核心是要求工人服从机器,“规章制度”至上。这种服从包括两点:一是不论人的生理差别和精神状态差别,一律要同一服从大机器的工作节奏与劳动强度要求;二是主要从对机器应用有利而不是从对人有利出发设计动作和制定标准。为保证工人对机器的尽对服从,泰罗制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主要以物质金钱为激励手段,凭借制度和纪律对工人实行严格的控制与监视。由于泰罗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人远远没有解决温饱题目,也许“经济人假设”在当时不无道理。即便如此,有觉悟的工人也决不是纯粹的“经济人”,大张旗鼓的工会运动就是明证。此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进步,发达国家的工人逐步解决了温饱题目,“经济人假设”陷进了困境,工人的劳动士气低落和劳资关系的尖锐对立困扰着企业主。20世纪 30年代初,美国治理学者梅奥(G.E.Mayo)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他以为工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既有经济利益的物质需要,又有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梅奥试图通过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进步劳动生产率。继他之后,又有很多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了企业治理的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1954)、麦格雷戈(D.M.MeGregor)的“X理论、Y理论”(1960)、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赫兹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1966)等等,西方治理学统称之为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为弥补科学治理的刚性缺陷与不足而兴起的治理学说之一,它通过对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揭示,开辟了柔性治理的发展道路,并为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作了重要的思想展垫。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进进了后产业化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已经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层次普遍进步。与上述情况相配合,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两方面积极成果:一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致使小批量、多品种,客制化的柔性生产取代了单一品种的大批量、标准化的刚性生产而成为迄今最先进的社会化制造体系。二是以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为条件而提出的柔性治理理论。在此,企业文化作为高层次的柔性治理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普及于当今世界各国。198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帕斯卡教授和哈佛大学阿索斯教授在《日本的治理艺术》中提出了美国治理的新思想——7“S”模型,简言之就是战略、结构、制度、艺术、职员、作风、精神。其中,有一半以上属于“柔性”指标。美国治理学家米勒于1984年则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阐述了治理的“亲密”原则,他指出:亲密感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基本的人性需求,有了亲密感,才能进步信任、牺牲和忠诚的程度。米勒为美国未来企业提出了八项价值原则:目标、卓越、共认、整体、绩效、实征、亲密、正直。另外,美国南加洲大学奥图教授则在《未来的企业》中提出了未来企业必须做好的4件事:(1)公道的工作哲学和工作组织;(2)治理者的价值观;(3)企业文化在生产及行为上的影响;(4)企业文化的正确目标。以上的所有这些研究都从理论上奠定了柔性治理的基础,从思想上确立了人本治理的观念。可以以为,以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为标志,治理理论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实现了由重“物”轻“人”、制度至上的科学治理到“以人为本”的现代柔性治理的第二次历史奔腾。
上一篇:电信企业客户分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