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结构模型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上的应用
2017-08-04 04:42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解释结构模型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上的应用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摘要] 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有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可控制的
[摘要] 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有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可控制的系统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目标、战略和实施,终极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步。如何在众多的因素中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找出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逻辑框架,以利于构建科技创新的指标体系和提出进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采用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用解释结构模型对科技创新体系做一定性描述。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题目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题目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
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题目的层次和整体结构,进步对题目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2.模型的应用
(1)提出题目。如何在庞大复杂的科技创新系统中理清主要影响因素与次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关联的,它们对企业的终极目的起着什么作用等,继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置适于企业科技创新的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2)收集和整理题目的构成要素。首先收集大量资料,对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进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企业为中心,从它的内外部考虑,找出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接着通过进一步的集体分析和筛选,最后回纳出现阶段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16个主要因素。其中企业内部因素有10个,外部环境因素有6个。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设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意识(构思)模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用v、a、x表示,将各要素画成方格图,如图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