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8)
2017-08-14 05:35
导读:5 胆量β=u′(ω)/[u(ω)-u],其中u(ω),u分别表示当事人在收进为ω时的效用,和谈判破裂时的保存效用。其含义大致是:当事人希看在现有的既得利益
5 胆量β=u′(ω)/[u(ω)-u],其中u(ω),u分别表示当事人在收进为ω时的效用,和谈判破裂时的保存效用。其含义大致是:当事人希看在现有的既得利益(ω)的基础上再多要求一点额外利益(由分子表示),但又担心现有的合作会因此而破裂造成既得利益的损失(由分母表示),因此需要一种权衡。
6 杨瑞龙、杨其静(2000)指出主流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关于“资本强权”的思想可以在若宾斯坦因讨价模型中的时间贴现因子和物资财富的关系中得到很好解释。但这和“专用性”没有关系。
7 这两个模型还各有一个重大缺陷。Aoki将经营治理者视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具有“父爱精神”(patemalism)的裁判,这不但违反了个人理性的经济学基本假设,而且也因此将经营治理者在组织租金创造和分配中的极端重要性忽略了。Dow为了其模型惟一均衡解,不得不毫无根据地假设资本家先叫价,由于若宾斯坦因讨价方法的终极均衡解与当事人出价的顺序直接相关(Rubin stein,1982)。
8 主张“下赌注者”共同治理的著名经济学家Blair也观察到这一现象,但是很遗憾,她并没有就此对共同治理理论进行反思(Blair&Kruse,1999)。
9 正是在这种不恰当的假设下,就有了这样希奇的推理:“团队成员们为了进步他们的生产效率而委派(assignto)一个不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且有权改变个别团队成员资格和团队绩效的监视者(monitor)”(Alchian&Demsetz,1972,p782)。也正是在这种逻辑下,企业家的主动功能就被回结为“监视者”,企业也就被视为一个“监察装置”(policingdevice)。张维迎(1995)的论文在本质上就是该理论的一个翻版,因此在逻辑上犯了同样的错误(杨瑞龙、杨其静,2000)。
大学排名 10 熊彼特(1934)深刻地指出“企业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老板或企业经营治理者,而是那种能够发现贸易机会,并将要素组合或重新组合为我们称之为‘企业’的那些人。Leibenstein(196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家就是善于发现贸易机会并能够将众多投进品整合为一个整体(即“企业”)的“投进品完成者”(input completer)。但是很多文献并没有认真地区分企业家和经营治理者,因此论述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含混。
11 张维迎(1995,1996)等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企业实物投资专用性给股东集体带来的风险与特定股东财务投资的风险之间的差别,将资本的担保功能和特定资本家实际承担的企业经营风险等同起来。不恰当地将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现象作为所有企业的原因,这必然难以发现题目的本质。
文献
约瑟夫.熊彼特,1932:《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
杨瑞龙,周业安,1997:《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框架及共理论含义》,《经济研究》第1期。
杨瑞龙,周业安,2000:《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杨瑞龙,杨其静,2000:《对“资本雇用劳动”命题的反思》,《经济科学》第6期。
张维迎,1995:《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张维迎,1998:《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第9期。
方竹兰,1997:《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经济研究》第6期。
崔之元,1996:《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第4期。
杨其静,2000:《产权的定义和企业制度》,工作论文2000年7—9月。
杨小凯,黄有光,1993:《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Alchian,A。&Demsetz,Harold。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A。E。R。,Vol。62:77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