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比较分析(2)

2017-08-19 06:43
导读:以上二者在实践中谁居多要视各个公司、或者各公司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就长期来看,大股东与内部人总是处于一种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合作的复杂的

以上二者在实践中谁居多要视各个公司、或者各公司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就长期来看,大股东与内部人总是处于一种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合作的复杂的均衡之中,当大股东与内部人经过多次重复博弈“合谋”起来之后,则会共同腐蚀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手法或行为的比较分析
(一)大股东控制破坏资本市场、腐蚀中小股东利益的手法
在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下,当国家股成为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时,通常会产生政企不分,导致企业目标化,公司治理的结果往往是上市公司演变为大股东的“金库”,大股东与公司内部治理职员联手,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终极为保存公司形象与在资本市场上的相应资格,编制出虚假报告欺骗中小股东;当不法分子成为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时,通常将不可避免存在公司治理的缺陷,导致大股东疯狂地掠夺公司财产,并通过编制虚假报告掩盖其侵吞其它股东利益的行为,破坏公司发展。
以上两种大股东控制主体不一样,但控制手法大致相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手法之一,是庞大的团体先注册登记一个同名但性质不同(团体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的公司,由团体注进资产推动股份公司上市融资,团体顺当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第一大股东,然后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分红等各种方式将资源回送给团体,留给市场的上市公司最后经常只剩下一个债务负担相当沉重的 “壳”,这个债务“壳”却要中小股东一起来负担。
手法之二,是大股东勒令上市公司为其提供债务担保或质押,结果大股东将担保或质押来的资源挥霍殆尽,作为担保或质押方的上市公司终极被一同端上被告席偿还大股东的债务。现在ST尤其是PT公司的题目大多源于此,如曾被作为公司购并经典案例的“恒通”收购“棱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手法之三,是通过大量的关联方交易或重组,将团体的劣质资产,或者价值很低的资产通过所谓的“评估”跃身一变成为优绩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以抵冲团体对上市公司的欠款或直接套回上市公司的资金,金额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如典型的“粤宏远”为其评估的公司“反水”事件。
  (二)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在股东与公司治理层即内部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假如公司治理层大权独揽,但又缺乏职业经理人的受托责任感,则治理层必然能够轻易地控制和操纵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视机制形同虚设,导致公司决策和公司运作以内部人和关键人为核心,无视委托人权益,进而在公司治理中滋生侵犯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行为之一,是企业治理者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更多地以追求个人报酬最大化替换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如在公司业绩低下时,为了达到薪酬计划规定的考核标准,不顾价值实现原则随意处置公司资产,创造利润;而在公司业绩上升期间,非理性地压制销售或购置资产,人为地致使公司丧失价值升值的机会,遭受额外的代价。如鸿昌股份,公司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拆借,总计10多家公司拆借的近2亿元资金至尽有往无回”,② “由于急速、盲目的扩张,导致对分支机构控制乏力,以至于用于扩张的银行贷款变相地被中饱私囊,使其终极资不抵债”。③ 行为之二,是企业治理者受内部职工压力的影响,更多地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收进福利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如采用屡见不鲜的巧扬名目报销和发放奖金的做法,人为地增加经营本钱,使所有者的收益减到最小。我国目前很多行业或企业固然财务报表反映亏损,经营者“叫苦”,但内部人的收益却居于中较高的档次,有的甚至高出均匀水平很多倍,形成股东投资颗粒无收,公司内部职员却进行高档的在职消费的怪现象,即通常所说的“穷股东、富职工”。这足以说明内部人控制题目是多么严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行为之三,是企业治理者出于提升自我人力资本价值的考虑,更多地把追求个人地位作为首要目标,导致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或信息表露不规范。如在公司碰到改革或重组良机时,担心个人职位被贬或过度担心风险而阻挠改组,在碰到于个人升迁有利的机会时却不顾长远目标或不顾风险而冒然行事;对于公司存在的潜伏风险不作预警分析或隐瞒不报,造成公司处于上升期的假像,达到升职的目的,终极侵害股东利益。
上一篇:如何发展中国中小企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