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企业现代制造体系
2017-08-23 01:21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略论企业现代制造体系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现代制造体系是
摘要:现代制造体系是对传统泰勒式作业体系的替换,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生产模式相造应的先进的作业体系。这种作业体系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国内对此题目的研究还很少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我国的生产模式势必也逐渐从大批量生产低价产品向小批量生产高价产品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企业逐渐采用高效作业体系。本文论述了现代作业体系的发展背景、理论体系和基本特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 作业体系 精益制造
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的企业现代制造体系是支撑这些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采用现代制造体系标志着企业治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企业要在全球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引进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制造体系。
一、企业现代制造体系发展背景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劳资关系模型(New DeaIModel)是资方把握经营权,而劳方通过工会组织获得团体交涉权,由此形成某种均衡。这个模型支持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为各国所仿效。该模型的优点是具有稳定性,而具献点是具刚性。这种刚性限制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由于劳资关系在对立和妥协中反复,影响了生产效率。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传统的劳资关系模型逐渐失往效能。
80年代后,美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工会组织的衰退和资方权利的扩大。由于受到高质廉价的外国产品在美国市场内的竞争,工会的交涉能力大大减退,使资方把握了劳资关系的主动权。
美国工人的工会组织参与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35%逐年减少,到2000年达到13.5%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 围绕劳资关系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导毁工会组织的衰退。20世纪80年代后贸易和财政的大规模双赤字,以及经济上的不景气和高失业率,迫使企业减少雇佣进行结构调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传统作业体系是泰勒制,在大批量生产体制下普遍采用。泰勒制的主要原则是设计和执行的分离,通过动作研究设计分工明确的作业过程,而工人只能被动地执行细分的作业指令。
由于大扎[量生产体系受到顾客需求多样化的挑战,开始出现新的替换作业体系(alternative worksystems)。替换作业体系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这里我们引用AppelbaumBatt的分类:瑞典的社会技术体系、德国的多样化品质生产、意大利的柔性专业化生产、美国的人力资源治理和日本的精益制造。
1、瑞典的社会技术体系
瑞典的社会技术体系是以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泰羽股票研究所(Tavistocklnstitute)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基本关注对象是技术层面和劳动的社会层面如何获得最佳协调。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瑞典就关注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System),为了实现劳动的人性化, 促进了通过自率作业组织(autonomousworkgroup)的作业组织革新。这是顺应劳动者的人性化和***化的作业体系的要求,在资方主导下进行的。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为了解决高离职率和高缺勤率题目,资方想方想法满足职工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瑞典的作业体系改革从追求人性化向追求效率的方向改变。瑞典企业在竞争环境下通过小批量的定制生产占领缝隙市场,所以,作业体系更富有弹性,夸大分权化和柔性。
工人之间有能力差异,每个成员也没有必要熟悉所有工种。但是,各个作业小组有较强的各种能力,可以完成很多不同的作业。为此,工人们要持续地参加各种职业练习,资方也提供各种诱因鼓励工人们参加职业练习。新职工每年要参加几周的职业练习,其用度由企业负担。由2-3个作业组组成的作业团体按其成果得到不同的报酬。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同泰勒制的生产线相比较瑞典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上风。第一,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不管是标准产品还是非标准产品,通过作业组都可以组装出来而不需要追加的生产线。第二,由于合并了生产和维修功能,进步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返修率。第三,在个别成员暂时缺位时,没有必要追加替换职员,可以在作业小组之内自行解决。第四,团体劳动要比生产线劳动更有魅力,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企业来工作。第五,大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组织的分权化和简化治理层次而对作业组体系更感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