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2017-08-23 01:23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本文在概述技术
[摘要] 本文在概述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进了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概念,并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系统处在开放状态及其系统内部创新要素促使系统到达阔别平衡态的区域是创新动力系统得以不断跃升有序状态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耗散结构
一、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创新动力系统的提出
首先出现的是一元论。一元论是指历史上曾纷争多年的技术推动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两种模式各自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不足之处。于是后来又出现了折衷的双重推动模式,即二元论,指创新是由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产生。之后还出现多元论。三元论以为除上述两方面因素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组织规划和激励也是技术创新产生的一种动力。另外,还有学者以为企业家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多西等人又提出技术轨道概念,斋腾优提出了N-R关系模式,但他们只是从技术的产生和市场与资源约束两个方面深进地拓展了一元论模式,从本质上并没有突破原来的框架体系。对企业创新内在动力的分析,学者们从
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根据主体对行为的选择,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来建立主体动力模式。这些分析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关注内在需要的测度,并留意到创新的风险性特点。此外,还有学者从期看理论中受到启发,建立了创新动力机制的期看学说,从主体内在对创新收益的预期和影响创新成功的概率探讨动力的产生及大小。可以说,这些较为典型的从主体出发的创新动力模式从另一个视角提供了人们分析创新动机的途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图
综合上面所述的技术创新动力的来源,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动力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企业创新内部动力和企业创新外部动力。所谓企业外部创新动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所谓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内驱力的动力因素。因此,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把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可以分为两大子系统:企业外部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和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其中,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如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发展、政府政策行为支持(简称政府支持)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则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如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等。这些外部和内部创新动力要素实际上也是企业创新动力系统的次一级的子系统(即次子系统),它们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结构图如上所示: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概述
耗散结构论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讨论自组织过程中一般的、基本的原理。这一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系统在到达阔别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在阔别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
由耗散结构论可知,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条件,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由于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在开放系统中熵由des与dis两部分构成,即ds=des dis。其中,des是系统与外界相交换的熵(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