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均衡分析(2)
2017-08-23 02:41
导读:2.内部治理本钱 治理公司总是通过激励、约束行为实现的,而这些行为是要花费本钱的,即治理本钱。笔者将治理本钱(governancecosts)定义为委托人为了激
2.内部治理本钱
治理公司总是通过激励、约束行为实现的,而这些行为是要花费本钱的,即治理本钱。笔者将治理本钱(governancecosts)定义为委托人为了激励、监控代理人,并使其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治理企业所付出的用度,即詹森和麦克林式代理本钱中的第一项。哈罗德·德姆塞茨曾在詹森和麦克林定义的基础上,已经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治理行为所带来的本钱区分为监视本钱和约束本钱。如委托人聘请外部审计职员审查公司账目,为公司购买保险,聘请评级机构评估公司债券,以及委托人聘用外来专家担任独立董事等所发生的用度。在我看来,治理本钱还应加上因使用各种激励措施造成的一些用度,如直接给予代理人股权、股票期权和各种退休计划安排等。整体而言,这些本钱总是处于可变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改善内部治理技术和制度安排,而使治理本钱发生变化,比如采用更先进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制度的重新调整强化监视力度等等。而本文出于分析的需要,假定内部治理的技术与制度状态是既定的,或是相对稳定的,治理本钱的大小仅与治理强度有关。因此,笔者以为,尽管代理本钱与治理本钱都需委托人支付,但其性质并不相同。代理本钱从本质上体现了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对立,意味着委托人利益的净损失。代理本钱的高低委托人有时是无法控制的,而治理本钱则是委托人的主动支出,但它终极会使代理本钱降低而给委托人带来收益,可以看作是委托人的一种投资,其大小可以置于委托人的掌控之下。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假如代理本钱与治理本钱有不同性质,以下提到的代理本钱线、治理本钱线的斜率相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治理强度与治理效率
所谓治理强度主要指公司董事会对治理层实施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它取决于代理人的实际行为的结果,与出资人要求的收益最大化情况下理想的治理层行为之间的差距。通常,这个差值越大,引发的治理强度就越大,而在没有差距时,我们很难想象公司会实施高强度的治理。当然,董事会能否使出较强的治理手段,还要取决于其自身对治理行为的风险估计、治理的本钱与收益(主要指代理本钱的降低)的精算等。由此,我们即可得出另一有用的概念:公司治理效率,即边际代理本钱与边际治理收益的比较,用
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图1作这样的理解: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加,边际代理本钱线在持续下降;相反,边际治理本钱线却在持续上升,在治理强度达到点Q时,两条直线相
交于P点。在点P,公司治理达到均衡并实现了收益最大化。在P点的左侧,可随着治理强度的加大而下降。由于边际代理本钱线位于边际治理本钱线之上,治理收益也会增加;但是在超越P点之后,即在P点右侧,边际代理本钱依然会随治理强度加大而减少,但由于治理本钱线位于边际代理本钱线之上,治理收益却要减少。因此,在点P左侧时,加强治理符合治理目的;但越过点P之后,再强化治理并不能给治理者带来好处,容忍一定的代理本钱存在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结论1:由于治理本钱的存在,公司的代理本钱并不是越低越好。公司治理只能获得次优收益,且这个次优的最大化收益存在于边际代理本钱与边际治理本钱相等的那一点。
二、存在外部治理机制时的治理均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现实中的公司治理肯定不光有内部治理,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外部治理机制。因此,分析存在外部治理状态下公司治理如何实现均衡就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不过,在进行这一分析之前,也需要对公司治理的内部与外部治理及其机制进行简单讨论。
1.公司内、外部治理及其机制
我们知道,凡是有助于降低代理本钱,实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的行为和制度安排,都应被视为是对公司的治理。所有治理公司的手段和制度性能之间构成了相互制衡的互补与替换关系,这就是公司的治理机制。多数学者以为,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机制主要解决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以及雇员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相应的风险分摊题目,诸如激励机制、监视机制、决策机制等等。外部治理是指影响和约束公司行为和表现的所有外部气力及其传导程序。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机制。“市场”主要指声誉和信用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所具有的特殊机制。“法律”主要是指有关公司行为的所有法制规则,其中公司法、破产法的作用尤为突出。而社会机制则指除了市场和法制机制以外的所有其他机制,如
政治、***、道德以及文化等对公司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