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后”指誰?歷來注家衆説紛紜,但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認爲是上古三皇五帝或三代的三位賢君。如王逸《楚辭章句》云:“謂禹、湯、文王也。” [1]朱熹《楚辭辯證》云:“疑謂三皇,或少昊、顓頊、高辛也。” [2]王樹柟《離騷注》云:“三后謂黃帝、顓頊、帝嚳也。” [3]另一類則認爲“三后”是楚的三位先公先王。如汪瑗《楚辭蒙引》云:“此只言三后而不著其名者,蓋指楚之先君耳。……吾嘗謂顓頊高陽氏為楚之鼻祖矣,其餘如祝融氏、季連氏、鬻熊氏,及熊繹為受封之始,熊通為稱王之始,熊貲為遷都之始,皆楚之先君有功德所當法焉者也,但不知其何所指耳。昔夔不祀祝融、鬻熊而楚成王滅之,則二氏為楚之尊敬也久矣。然此所謂三后者,以理揆之,當指祝融、鬻熊、熊繹也。” [4]王夫之《楚辭通釋》云:“三后,舊說以爲三王,或鬻熊、熊繹、莊王也。” [5]戴震《屈原賦注初稿》云:“三后,卽下‘前王’,謂楚之先君賢而昭顯者。故不具其名,今未聞。(自注:余以下‘前王’證之,屈子所言,當先及本國。其但云‘三后’者,猶周家言‘三后在天’,卽指太王、王季、文王。在楚言楚,其熊繹、若敖、蚡冒乎?)。” [6]近現代學者大抵祖述上述這兩類說法,只是具體觀點有所不同而已。[7]
我們是贊同第二類觀點的。首先,三皇五帝中的任何三位在先秦文獻中都沒有被合稱爲“三后”的,朱熹和王樹柟的説法自然不可信。王逸的説法流行最廣,其實也是有問題的。“三后”一詞見於《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史墨與趙簡子的對話中,原文說:“三后之姓,於今为庶,王所知也。”杜預注:“三后,虞、夏、商。”孔穎達疏:“從周而上,故數此三代。”都是把這裡的“三后”理解為虞、夏、商的賢王舜、禹、湯,而不是禹、湯、文王。而且史墨只說“三后”,似是當時習語,人所共知者,故無需具體指明。屈原之時,去史墨未遠,周王尚存,其言“三后”,若用來指稱上古三位賢君,未必異於史墨,也應該是指舜、禹、湯,而不是禹、湯、文王。然而《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的下文就有“彼堯舜之耿介兮”,若“三后”指舜、禹、湯,則與下文犯重,故屈原所言之“三后”當非史墨所言之“三后”。
再從另一方面看,當《楚辭》提到上古數位賢君的時候,也沒有籠統稱之爲“幾后”的例子,都是直呼其名號。如稱“堯舜”(《離騷》“彼尧舜之耿介兮”、《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稱“湯禹”(《離騷》“汤禹俨而祗敬兮”、“汤禹严而求合兮”、《九章·懷沙》“汤禹久远兮”),稱“湯武”(《九章·惜往日》“不逢湯武與桓繆兮”)。所以從《楚辭》的用語習慣來看,把《離騷》的“三后”解釋為上古的三位賢君也是缺乏根據的。
戰國時人若欲籠統地指稱三代的三位君主,習慣的稱呼不是“三后”,而是“三王”。如《儀禮·士冠禮》:“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禮記·中庸》:“子曰:‘吾說夏禮…吾學殷禮…吾學周禮…故君子之道…考諸三王而不繆…。”這兩例“三王”顯然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又如《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孟子·離婁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趙岐注:“三王,三代之王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把禹、契、后稷合稱之爲“三王”[8](13號簡),“三王”的用法和傳世文獻類似。所以從戰國時代的用語習慣來看,把《離騷》“三后”解釋為三代的三位賢君也是不合適的。
上引戴震說:“三后,卽下‘前王’”,這是很有見地的。“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的下文有“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衆所周知,《楚辭》習慣以芳草喻賢臣,“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是說三位賢明的先王有眾賢臣輔佐他們。“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是說自己要前後奔走,效法賢明的先王,以輔佐今王。“忽奔走以先後”的人,正是今日之“眾芳”,然則“三后”對應的正是“前王”,即楚國的先王。戴震又認爲:“其但云‘三后’者,猶周家言‘三后在天’。”所引“周家言”卽《詩經·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三后”指周之先祖太王、王季、文王。另外周人詩歌中還有“二后”,如《大雅·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二后”指周文王、周武王。《下武》和《昊天有成命》都是周人的詩歌,其稱“二后”、“三后”,指的都是周人的先祖。《離騷》是楚人的詩歌,其稱“三后”,也應該是指楚人的先祖。由上述這兩條證據,戴震得出結論:“三后,謂楚之先君賢而昭顯者,故徑省其辭,以國人共知之也。”[9]我們認爲他舉出的證據是堅實的,結論也是可靠的。現代很多研究楚辭的學者也正是這麽看的,如游國恩先生云:“汪瑗、王夫之、戴震、馬其昶均以三后為楚之先王,說復小異,亦皆可通,而汪、戴二說更近情理。第以證據不足,未可遽指為確詁耳。” [10]姜亮夫先生也認爲王夫之、戴震的説法“雖有論證不敢肯定,而説理自較歷來諸家為翔實可通。又屈子於古帝王無總統言之者,三王(引者按:當是‘三后’)自不當以三皇五帝論。指楚之先王言,於屈說為順適。”[11]
戰國楚墓出土的卜筮祭禱簡里經常出現楚國先公先王的名號,給我們探討《離騷》“三后”的真相提供了新的綫索。
河南新蔡葛陵村楚墓出土的祭禱簡中多處提到“三楚先” [12](下面引用簡文除了需要討論的先公先王名號外,盡量用通行字。凡加“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另外楚簡中還有多處提到“楚先”。一種是“楚先”後列出先祖名號的:
⑻…舉禱楚先老僮(童)、祝
⑼…舉禱楚先老僮(童)、祝
⑽
⑾
⑿
⒀
另一種是“楚先”後不列出具體的先祖名號:
⒁
⒂
⒃
經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簡文⑻——⒀的老童(或作老僮、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