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其三、体现悲剧情结。
梁衡的人物散文艺术视角独特,他往往选择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书写对象,如屈原、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瞿秋白等,他们身上无不带有浓郁悲剧色彩,这也就构成了他人物散文世界中独有的悲剧人物“长廊”。而且梁衡用如刀之笔,善于剖析了这一个个孤独的“人杰鬼雄”的灵魂,以评代传,笔墨指直他们在人类历史坐标系中应有的位置。在2002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是悲剧人物,都是处在逆境中而又奋起,而且我的切入点也是选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笔者认为,这正是梁衡人物散文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结”。在他《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对“悲剧情结”作了如此阐述:“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一个人的人格。”他在多次这类作品中,指明困厄之于英雄伟人的转折性意义,以此来凸现他们人格中的悲壮之美。
悲剧人物往往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梁衡在《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文革政治背景中的邓小平,在江西的小院“给儿子翻身,背儿子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通过细节再现了此时此刻邓小平家国之痛;写“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有三年的时间,小平每天要在这条小路上走两趟。他前后跟着两个负监视之责的士兵,他不能随便和士兵说话,而且也无法诉说自己的心曲。”——曾经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人物,竟在遭受这样的政治迫害,人身得不到自由,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悲剧人物往往都经历跌宕的生活。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写辛弃疾,“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 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到后来“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最后只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作者将辛弃疾这一人物一生生活跌宕命运坎坷,在4000余字中借助诗词的引用分析中逐步地展示出来,不禁令人神伤。
悲剧人物往往都存于严酷的环境。梁衡在《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林则徐,“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给他的处罚。”途中仍然不忘赴黄河戴罪治水,后经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新疆伊犁,写林则徐面对两个考验: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即便如此他“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自始至终,作者都将林则徐置于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心灵环境中追叙人物的经历,不禁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一洒崇敬之泪。
悲剧人物往往都显示悲剧式的结局。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瞿秋白,“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到从容就义,写他36岁的短暂人生。重点写他的“三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么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条分缕析了秋白所以被人民,被历史长久怀念、研究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瞿秋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叹息,读罢不禁令人浩然长叹。
梁衡多篇人物散文中这种“悲剧情结”,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令人动容,更令人崇高,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正是采用这样的悲剧情结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他的许多作品才产生出那样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四、营造具体细小意象
人物散文的中心是人物,但又与小说中的人物不同,是通过有头有尾的情节来体现,很多时候是用一些典型的细节来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作者一种认识和思考,一种感动和启发。《背影》中着力表现现的是父亲过铁路、爬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的背影,展现了一种感人的父子深情。《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几个英雄忘我的镜头,信服地表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但梁衡并非如此,而是苦心孤诣,独出机杼,别开生面,与众不同地精心选择那些具体细小而又带有比兴意味的意象,从而为我们创造出又一个独特的视角。
他精心选择这些意象。梁衡写《觅渡》,从初次瞻仰瞿秋白故里,参观纪念馆,萌发创作冲动,到最后成文,中间就相隔整整六年。单是瞿秋白纪念馆,他便前后认认真真地参观过三次。从中我们知道他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积累思想,选择事例,提炼体验,始终在要寻找展开情思的具体契机。直到偶然间找到那条曾经流过秋白故里的觅渡河这一意象,才成了写作此文的契机。觅渡河,现在已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