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国的国际宣传机构正积极学习采用这些“先进”经验,试图从不名誉的propaganda走向合法的目的性传播,即可被接受的宣传。在宣传策略方面,中国有意识放宽对国外记者在中国采访的限制,相信由外国记者进行中立甚至有利于中国的报道比中国传媒自己的宣传更有说服力。中国还在国际上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尽力塑造中国的正面形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自信心的增强,中国对国外媒体负面报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加强。
不过,尽管当前宣传策略的转变是必要的,有时也是有效的,但宣传观念和制度的转型尤其重要。宣传的做法毕竟过窄,我们也需要更广义的更开放的传播。
(二)观念:从宣传向传播扩展
国际宣传是一个从一国中心向边缘扩散的传播行为,并不必然地带有褒贬的意义,英文的propaganda是一种欺骗性操纵式的宣传,用它来翻译宣传,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时,“宣传”比较贴切地表达了带有位差的传播方式,很适合界定当前中国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本人特别希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得以保存自我及话语,不必处处拾取西方的余唾,希望创造一种既能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具备中国特色的独有话语体系和学术框架。有鉴于此,本人不反对保留中文“宣传”一词的正当性,甚至主张恢复“宣传”的中性含义;但对大半个世纪以来传统的宣传思想,则认为有检讨和修正的必要。
从上向下的传播是普遍的现象,人民也是需要和可能被引导的,教育性的宣传并非全无理由和必要。中国近年来宣传策略的改变也确实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回顾中国电视新闻近年来反反复复的“收”“放”过程,可以看出,在一个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的时代,中国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需要改变以往功利主义的灌输观,扩大宣传的渠道、内容和方式,改变文过饰非的传统,实行长久以来主张、但很少真正做到的实事求是。显然,要做到这些,仅有宣传策略的改变是不够的。
除了宣传,我们应该还有其他方面、其他方向和其他方式的传播,亦即反映和容忍更多声音的大众传播。在国际上,则更要加强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文化的发展、改善与传播是在全球树立中国正面形象的真正有效途径。也就是说,中国词语的“宣传”未必不能使用;但中国电视新闻(包括其他传媒)传统的宣传活动,包括方式和观念,则需要改革。
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编辑部(光盘,1986-2006).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镇之(1991).中国电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2003).从伊拉克战争和“非典”报道看我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研究,1,84-87.
拉斯韦尔(2003).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列宁(1985).,列宁全集(第二版,三十四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86a).,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五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86b).,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六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赛佛林,沃纳和小詹姆士•坦卡德(200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邵培仁主编(2002).何扬鸣、张健康编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于广华主编(1993).中央电视台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郑保卫主编(2004).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郑保卫主编(2005).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