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初探(10)
2013-05-03 18:22
导读:[1] 预警有两重定义。二〇〇八年六月十四日,日本岩手发生七点二级地震。东京市民在感觉到震动前片刻,从电视上看到了来自气象厅的警报。这是狭义
[1] “预警”有两重定义。二〇〇八年六月十四日,日本岩手发生七点二级地震。东京市民在感觉到震动前片刻,从电视上看到了来自气象厅的警报。这是狭义的“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它利用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无线电传播速度的时间差,使受地震影响地区有数秒甚或上百秒反应时间。广义的“预警”,是指危机管理的监控、预防、处置、恢复全过程中的监控和预防。本文中“预警”的定义属后者 [2] 见腾讯网专题:《脸厚可以预测地震》http://view.news.qq.com/zt/2008/yucedizhen/ [3] 笔者根据国家地震局的官方数据和其它公开数据编辑。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对三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十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时间、地点、震级,习称“三要素”。 [4] 人民日报1951.04.19 第4版 [5] 周恩来在邢台抗震指挥部的指示;《中国地震年鉴》(1949-1981)卷首;地震出版社,北京,1990年 [6] 《中国地震年鉴》(1949-1981),页5;地震出版社,北京,1990年 [7] 陈非比:《悲壮的历程》,页202, [8] 马宗晋等着:《中国九大地震》,页2;地震出版社,北京,1982年 [9] 文件编号为“国发[1974]69号”,题为《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10] 钱钢着:《唐山大地震》页183;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2005年 [11] 《辽宁省志:地震志》页160,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阳,1996年 [12]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328,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13] 同上,页334 [14]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341,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15] 张国民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国际地震动态》2005.5 [16] 《中国科学院》页170,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1994年 [17]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388,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18] 陈非比着:《悲壮的历程》页151,地震出版社,北京,2006年 [19] 钱钢着:《唐山大地震》页188-193,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2005年 [20] 陈焕新:《成都平原的动荡》;《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页854,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9年 [21] 张洪由、李怀英:《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概况》,《国际地震动态》1996年4月 [22] 人民日报1977.12.21 第1版 [23] 陈非比着:《悲壮的历程》页212,地震出版社,北京,2006年 [24] 张国民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25]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11/content_7960200.htm [26] 同上 [27] 《中国地震年鉴(1949-1981)》页784,地震出版社,北京,1990年 [28] 《四川省志.地震志》页216、217,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年 [29] 张国民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30] 吴忠良:《中国式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技术问题》,《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第8期 [31] 《中国地震年鉴(1990)》页11,地震出版社,北京,1992年 [32] 盖勒的学术观点和中国学者的观点,详见吴忠良《自组织临界性与地震预测》、《地震前兆统计检验的地震学问题》、《地震前兆检验的地球动力学问题》等三篇
论文,见《中国地震》1998年12月号、1999年3月号、2006年9月号 [33]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人民日报2006.07.28 第5版 [34] 《北京地区的地震与防震》页21,地质出版社,北京,2000年 [35] 夏玉胜:《共和5.8级地震的成功预报》,《高原地震》1995年6月 [36] 李宣瑚:《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级地震预报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9月号 [37] 程万正:《四川白玉、巴塘县间5.5级地震的短临预报依据、过程和防灾决策》,《四川地震》1997年2月 [38] 朱令人:《1997年伽师地震临震预报的经验与启示》,《华南地震》1998年12月 [39] 程序等:《1998 年宁蒗5.3 、5.2 、6.2 级地震的短临预报》,《四川地震》1999年第3期 [40] 徐心同:《关于岫岩-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思考》,《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6月 [41] 潘正权等:《1999 年9 月14 日和11 月30 日四川绵竹两次5. 0 级地震预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2月,页30[42] 苏有锦:《2003 年7 月21 日、10 月16 日云南大姚6.2 级和6.1 级地震预测预报回顾与讨论》,《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1月 [43] 杨立明等:《民乐- 山丹6. 1 级地震短期预报的科学总结》,《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3月 [44] 中国地震局关于2007年度十大地震科技进展评选结果的通告。见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http://www.cea.gov.cn/manage/ht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history/08_06/30/1214800805375.html [45] 《中国地震年鉴(1995)》页8,地震出版社,北京,1996年 [46] 孙加林:《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47] 陈颙等《“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灾害学》2005年3月号 [48] 中国
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的讲话。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26 /content_8445749.htm [49] 吴冲龙:《汶川地震有前兆》,长江日报2008年6月25日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8-06/25/content_900909.htm [50] 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曾在CCTV新闻频道的直播节目中听国家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孙士鋐说过此言,但事后未能查到文字记录 [51]黄钢:《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人民日报1978.01.07 第2版 [52]人民日报1979.03.07 第3版 [53] 刘益民:《回忆海城7.3级地震》,《东北地震研究》1986年12月号 [54] 参见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321,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55] 陈非比着:《悲壮的历程》页111,地震出版社,北京,2006年 [56] 详见张庆洲着:《唐山警世录 : 七. 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6年 [57] 国家地震局1976年11月8日所发《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见钱钢着《唐山大地震》页202,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2005年[58] 陈棋福:《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及地震预报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5月 [59] 刘玉成:《当年的奇迹》,《中国档案》1996年7月 [60] 钱钢着:《唐山大地震》页217,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2005年 [61]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354,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62] 宋守全等:《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对策》,《国际地震动态》1985年4月 [63]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94,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64] 人民日报1986.10.16 第3版 [65] 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http://www.cea.gov.cn/news.asp?id=5356&classID=4 [66] 一九八六年笔者的《唐山大地震》一书出版,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此作品时,应国家地震局要求,删除了有关地震预报问题的第七章《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 [67] 徐心同:《关于岫岩-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思考》,《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6月号 [68] 李宣瑚:《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级地震预报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9月号 [69] 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页75,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 [70] 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页67,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 [71] 宋守全等:《1980年中国山东省烟台地区流传的一起谣言及辟谣对策》,《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8月 [72] 苏刚等:《1981年陜西省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辟谣对策》,《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4月 [73] 香港《明报》1980年7月20日 [74]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408 [75] 郭增建、陈鑫连主编:《地震对策》页92,地震出版社,北京,1986年 [76] 有关史料,参见洪时中:《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前后成都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工作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四川地震》2006年12月;罗灼礼、杨懋源:《临震预报与公共管理的思考——从1976年松潘地震谈起》,《国际地震动态》,1998年3月;韩渭滨:《松潘-平武地震预报经验的有效性与推进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四川地震》,2006年12月;张珍:《我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