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一种典型现代意义的断裂性时间叙事结构中,给小资设定了一种迟到感、落后感,并与上的渺小和上的卑下相关,而这种叙事中小资的形象也被肮脏化:“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与工农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但精神有很多不干净处,就是身体也不干净,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大小资产阶级都干净。”’
自从“讲话”发表以来,在新政权、新国家的建立进程中,在革命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界的“批判小资产阶级”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借助于此,一步一步强化了新的国家体系和新的秩序。这一针对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批判”在毛泽东的“讲话”中完全确立起来,以后无论是在周恩来的《论知识分子的改造》,或是20世纪50、6o年代对于《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小说<洼地上的战役》、《青春之歌》、《三家巷》的批判中,对于小资“立场”、“意识”、“情调”的规训和批判越来越激烈。知识分子的小资化,“小资产阶级情调”成为文学创作、文化批判、政治批判中人们能够熟练运用的概念和话语策略,也为自认为小资的知识分子们自我批判、反省时习惯性地运用。小资实际上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并矮化自己的概念。
二 文学中的小资形象谱系
尽管小资虽然似乎有自己的阶级实体,他们主要仍是一个文学想像和塑型的问题,是各个时代的无数文本中逐渐塑造出来的一种复杂形象,是一些叙事和描述的产物.因为他们合乎某些特定的质素,而被认为(自认为)是小资,具有了小资产阶级性。
中国的“新人”想像的文本呈现,其中现代性的具体趋向及其各种现代焦灼,都与小资这一问题场密切相关。小资,就现代意味而言,正是现代中国“新人”的主要部分,他们参与了中国现代史每一次重大进程。小资由“新人”转为“旧人”,由“现代人”转为“落伍者”,由“先锋队”转为“被改造的对象”,翻云覆雨,腾挪翻转。通过探讨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所制造的小资形象谱系,可以藉以了解中国现代主体形象的形塑和嬗变。
例如,“五四”文学的核心就是如何去想像、塑造“新青年”形象。如郁达夫《沉沦》中的“他”,鲁迅《伤逝》中的涓生、子君,庐隐《海滨故人》中早期的知识女性,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等,都是些小资,他们是近现代文化生产/机构的产物,学习了西洋传人的近现代知识,接受了诸如“个性解放”、“个人主义”、“自由”、“”、“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等观念,熟悉西方近现代的文学、文化符号。从而成为一群现代“观念人”。他们经由学校中的新锐老师以及新刊物、新文学接受了新的词汇,沉浸于一种非传统的观念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阶段,接受了“五四”新青年的别样的人生的冲击后,新成长起来的“新人”,成为文学中的流浪小资形象。茅盾的《蚀》、《路》,巴金的《灭亡》、《新生》,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日记》,等等,塑造了一些失业的大学生、无政府主义者、浪漫的革命家形象,他们从人伦规范和生活方式中逃逸出来,进入上海、北京这样光怪陆离的都市。他们大都未能被编织到现代都市结构,而在都市的底层和边缘当“高等游民”。由于进入全球化的文化生产/传播体系的中国“孤岛”,他们获得强烈的现代意识,但与半殖民地本土中国相互隔阂、疏离。他们或是在情欲中煎熬或放纵,或是陷入颓废主义的深渊,或怀着无政府主义悲天悯人的道德义愤。都市流浪小资形象是中国较早有都市感震惊感的形象,暗含着新的现代主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