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审美主义者的危机与现代困境——重读《洛丽塔

2013-06-09 01:07
导读:现当代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审美主义者的危机与现代困境——重读《洛丽塔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洛丽塔》  主义

     关键词:《洛丽塔》  主义  现代性 困境

    论文摘要:突破传统对《洛丽塔》的评价,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文本中女性主人公的象征意蕴亨伯特在对美的迷恋中产生了感性与理性的;中突,而美本身在消费的堕落最终导致了悲剧。在这一部谜一般的作品背后,感受到了一个审美主义者的深刻危机与现代困境

  作为一部影片,丽一直备受关注,这部饱含着狂欢与失意、审美与道德、喜悦与惆怅、传统与现代等多声部主题的作品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对于许多人来说,它的文本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就像一个谜,他用自己复杂而动荡的人生、奇丽而诡谲的文风、风格多变的作品给当代世界筑就了一道道丰富亮丽的风景,更让许多导演为之神迷,对这位严肃作家背后深层意图的挖掘更成为了人们新的探索对象。

  1唯美:从安娜贝尔开始

  单从情节上来看,各丽塔》的确讲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已经38岁的老鳏夫亨伯特·亨伯特对一个年仅12岁的少女洛丽塔产生了狂热的迷恋,他费尽心思占有了对方,甚至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纳博科夫到底想要传达什么呢?一个乱伦的故事?一次对于变态的挖掘?还是一场道德的洗礼?显然,这和一个严肃作家最初的创作动机相去甚远。纳博科夫自己曾经说过:“我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对于我来说,只有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接地称之为幸福的东西,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好奇、敦厚、善良、陶醉)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可见,对艺术与美本身的追求才是作者写作本身的意图。

  牧神般的仙女,蔚蓝色的海滨,漂游中奇异瑰丽的风光,夹杂着狂喜与多彩的,丽塔》的确是一部关于美的作品,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迷恋与其说是一个中年男性对“性感少女”变态的狂想,还不如说是一个艺术家对于美的执着的痴迷。首先从安娜贝尔开始分析,许多评论者都关注到了丽塔》开头对爱伦·坡的戏仿:沉淀在亨伯特童年记忆中的恋情和这位唯美主义大师爱伦·坡笔下的故事一样,有着同样哀婉的情节和纯美的女主人公。黄铁池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曾经详细比较过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他看来,亨伯特和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共鸣不仅“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唯美意识的相通”,而主人公对于少女那种如痴如醉的情欲,从根本上来自他“唯美的嗜好”[21。所以,当男主人公后来在拉姆斯代尔第一眼看见洛丽塔的时候,感觉“眼前出现了一片苍翠”,一片蓝色的海浪从心底涌起,沉淀在灵魂深处的美神苏醒了,在他眼里,12岁的洛而塔和那些生长在黑兹夫人花园中的百合花一样,很美,很美。

  把一个12岁的少女作为美的象征,很显然是纳博科夫独到的匠心所在,少女身上所散发出的纯洁、神圣和永恒的美感完全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平庸、沉闷、灰暗和琐屑。来看一看亨伯特身边那些成年的女性。他发现自己的妻子瓦丽莱特不过是一个“肥胖臃肿、短腿巨乳实际上是毫无头脑的baba(俄文,一个邋遢、粗俗的女人)”。同样,洛丽塔的母亲黑兹太太保留着平庸的生活法则,信仰上帝,留恋社交活动,对女儿的遵循着传统道德的规范,却在自己的爱情问题上流露出可笑的矫揉造作。通过对比,显然不难理解洛丽塔身上那种独特的魅力了:在枯燥、平庸、乏味的现实生活面前,美发出了熠熠夺目的光泽。

  亨伯特·亨伯特,他在作品中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作为一个诗人、批评者,一个纳博科夫充分加以表现的个人主义艺术家,他对美有着强烈的向往与追求:“我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是另一个想象出来的洛丽塔——说不定比洛丽塔更加真实,这个幻象与她重叠,包裹着她,在我和她之间漂浮,没有意志,没有知觉——真的,自身并没有生命。”在他眼里,洛丽塔与其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不如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和他所关心的那些文学名著、诗歌创作和著名画作一样,来源于一个传统艺术家对美的狂热幻觉。

[1]    

上一篇:关于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