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 :方言土语 俗谚熟语 歇后语 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歧路灯》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运 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对民间风情、阎巷习俗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 。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同时期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三教九流”,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 ,亦堪称是绘声绘影 ,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歧路灯》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歧路灯》文本的细致梳理对此问题进行归结与阐释。
一、《歧路灯》中的方言土语浸染着地域文化特色
杜贵晨先生说:“《歧路灯》在运用河南方言俚语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作者在这方面是自觉追求的。”李绿园根据 自己创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道德说教的范围及影响。突破了当时一些正统文人的偏见 ,不避俚俗 ,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河南方言进行写作,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又往往以诙谐风趣出之,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先生所言为切中肯綮之论。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李绿园对浸染着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语十分熟稔。正如著名河南籍作家姚雪垠所说:“它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生动。使我们今天读起来感到亲切 ,有味。……当我读《歧路灯》时,我常感到这部小说的语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可以说《歧路灯》对中原地区的方言的运用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