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CPR)后的静脉溶栓的应用。方法 心肌梗死并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26例。甲组14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200万U,30min内静脉注射;乙组12例,在成功实施心肺复苏术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然后监测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时间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甲组在各项指标参数上明显高于乙组,在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乙组。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所进行溶栓治疗,能更明更好的恢复患者的各项心扉功能指标。
心肺复苏 溶栓治疗 存活率
心肺复苏(CPR)是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技术,但是由于CPR的成功率低和因缺血、缺氧并发症导致许多的预后病症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所在[1]。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并有效降低因循环中断导致的重要脏器缺血、缺氧等并发症,一直以来是临床急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通过溶栓治疗可以提高CPR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问题。我院自2007年开始采用CPR早期加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是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0月间收治的符合AMI诊断标准的,在治疗中出现心跳骤停的26例患者。年龄在35-67岁之间,平均年龄55.5岁,男性16名。女性10名。随机将病患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施行CPR后溶栓治疗14例。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前壁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乙组施行除溶栓治疗外的CPR后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抗凝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等治疗12例。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陈旧性下壁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特殊病史、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