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负责制在血液内科护理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2013-07-10 01:01
导读: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小组负责制在血液内科护理病房管理中的应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目的 探讨在血液科实施小组负责制的方法与效果。方
目的 探讨在血液科实施小组负责制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在血液科设立护理组长岗位,制定护理组长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通过质控检查,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病房护理管理过程中,建立护理组长负责制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小组负责制 血液科 护理管理
血液内科在我院是集血液、风湿、急性中毒为一体的综合病房,危重病人、急救病人多,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而近年由于招聘护理人员的增加,科室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护理质量难以保障。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自2010年3月开始,在科室护士长领导下推行小组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内科共有床位55张,抢救床位5张,护理人员16名,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28.5岁。其中,本科5名,大专10名,中专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名,护士9名,规培人员3名。聘用护士9名,占科室护理人员的56.2%。科室护理人员承担着24小时为急诊中毒病人院内急救、血液净化的工作,同时还承担临床教学培训工作。
2 方法
2.1片区组长选拔条件 大专及以上学历,血液科工作时间>10年,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有较强的责任心,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科室新技术、新进展;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护理发表>1篇/年。通过自愿
、资格审定、民主测评3环节后,确立片区组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2护理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的组建 在护士长的领导下,根据护士的职称、专业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协调、组织管理能力等,将护士分层护理组长、辅助护士、治疗护士、规培学员四级。同时,根据本科疾病特点、床位数将病区分为3个护理组,分别由3名护理组长各负责一组。
2.3制定护理组长岗位职责 护理组长分管一组病人,负责分管护理组病人的一切治疗,尤其是危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参加并组织配合急救病人的抢救。制定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组织健康、指导出院病人。负责护理质量的质控、检查及反馈。同时,对当班护士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遇到护理纠纷时主动及时调查处理。并完成临床带教任务。重要护理工作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同时,护理组长轮流承担夜间二线护士的值班。对于夜班护士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危重病人、急诊急救病人的抢救,担任二线值班的护理组长要及时到科室参与抢救,给予指导。负责与相关专业团队有效沟通与协调,护理组长负责分管小组的护理质量和管理工作。
2.4待遇 以精神鼓励为主,表现好的人员,由主任在科会上表扬,年度评优优选,外出学习优先,年度给予适当的奖励。
2.5考核评价 考核指标 主要为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考核方法 科室成立考核小组,由科主任和护士长以及片区医疗组长和护士1名组成。每月考核,与评优挂钩。
2.6观察指标 于实施前和实施后由护理部和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对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7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实施护理组长管理后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见表1),提高了护理质量(见表2)。
表1 护理组长负责制前后病人满意度比较
项目 例数(n)满意例数(n) 满意度(%)
实施前 200 172 86.00
实施后 200 186 93.00
X2=5.214 P=0.022
表2 护理组长负责制前后护理质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