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2)
2013-09-04 01:05
导读:3.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3嗜碱性粒细胞(B) 3.3.1嗜碱性
3.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3嗜碱性粒细胞(B)
3.3.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3.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3.4.1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此外,某些杆菌,如百日咳鲍特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及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③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炎症、GVHR或GVHD等[4]。
3.4.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5单核细胞:
3.5.1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5.2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定期观察疾病过程中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演变。通常在感染的急性期,主要表现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5]。如中性粒细胞仅为轻度增加,未成熟者极少,常表示轻度感染;如白细胞增加明显或反而减少,且未成熟者明显,常表示严重感染。但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后白细胞并不明显增加。
[1]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
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2]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9
[3]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7-48
[4]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55-157
[5]朱庚伯. 漫话白细胞分类计数. 家庭医学200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