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因素及预(2)
2013-09-05 01:00
导读:3讨论 肺气压伤即气道正压导致肺泡外出现气体,是新生儿呼吸器的常见并发症。肺气压伤后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或胸腔,亦可进入颈、纵膈、心包
3讨论
肺气压伤即气道正压导致肺泡外出现气体,是新生儿呼吸器的常见并发症。肺气压伤后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或胸腔,亦可进入颈、纵膈、心包腔、腹部、皮下等,其临床表现有肺间质气肿、纵膈积气、气胸、皮下气肿、后腹膜气肿、心包积气和血管内进入空气等,显微镜下还发现有细支气管扩张[1]。
气压伤的发生与气道峰压和肺组织有关。当气道峰压在25cmH2O时,则易发生气压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重症肺炎患者也易引起气压伤。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容量控制通气,机械潮气量过大;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PIP)过高;呼气末压力(PEEP)、平均气道压力(MAP)、气囊加压过大;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等[2]。
选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呼吸器,使呼吸道内的压力控制在预定的峰值内,吸气压力和吸气、呼气时间分别可调,因而可用较低的压力,较长的吸气时间使肺顺应性差的新生儿肺扩张;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可避免在吸痰和复苏囊加压呼吸时形成通气量过大,多余通气量通过气管周围的空隙漏出而出现气压伤;应用适量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可减少患儿的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对抗产生的气道高压;撤离呼吸器过程中及时降低呼吸器的参数可避免过度通气,吸痰时应用皮囊手控通气技术可避免使用过高压后发生气压伤[3]。
机械通气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与指导。本组57例NRDS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通过上述措施使我科的肺气压伤发生率由以往的21.1%降至5.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由此可以说明,通过精心医疗护理,采取适当措施,肺气压伤的发生率可以大大减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实用儿[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2]Mayer JM, Raraty M, Slavin J, et al. Serum amyloid A is a better early predictor of severity than C-reation protein in acute pancreatitis [J].Br J Surg,2002,89(2):163
[3]樊寻梅,江载芳,梁翊常,陆华,主编.实用儿科
急诊医学[M]。北京出版社,2002,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