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观察
2013-09-12 01:15
导读: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观察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将86例不稳定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43例除予以常规治疗外,加用辛伐他汀。常规组43例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血脂变化。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93.03%,常规组总有效率74.4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后辛伐他汀组患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常规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差异。结论: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不稳定型心绞痛;辛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情危险多变,极易为急性心肌梗死。我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入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8例,恶性劳累性心绞痛17例,静息性心绞痛20例,梗死后心绞痛15例,变异型心绞痛16例。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常规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41~70岁,平均55.5岁。两组年龄、性别、UAP类型无差异。心电图证实有心肌缺血表现但均无AMI的典型表现及特异性动态演变心电图改变。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第2日每晚口服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366)40mg,6周为1疗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2.2 观察指标 86例患者于住院后第2日及治疗6周后取清晨空服12小时以上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天监测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心电图。
1.3 疗效判定 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缓解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5%以上,静息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且程度明显减轻,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0.05mv或原压低ST段回升﹥0.05mv或(和)T波倒置变浅达50%或由T波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或加重,心电图压低的ST段回升<0.05mv或(和)T波无改变[1]。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