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文化因素的一席之地,这是学生们不能进行得体交际的直接原因。本文从学生、教师、考核机构三方入手,讨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增强文化意识。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 交际 增强
语言是一种现象,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语言和文化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中渗透着文化,而文化要靠语言来记载和。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有很长的,但其重心一直只放在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上,即只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一定量的词汇以及用以组织句子的语法规则。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文化因素的一席之地,把语言作为一种孤立的系统来教、来学,其结果也只能是单纯的语言形式的掌握,根本无法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更谈不上用其和本族语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试看以下两个例子:当你因不熟悉英语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而说出“Therearemanysheeps”这样的句子时,本族语者会因你是非母语者而原谅你的语法错误,并且也能正确理解你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语法错误并不会构成交际障碍而引起反感导致交际失败。相反,如果你因不了解英文词“gay”所蕴含的“同性恋”的文化内涵,而在参加完party后问同伴“Areyougaytoday?”你会招来对方愤怒的瞪视却还不知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本来的好意却不被理解,不言而喻,这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发挥作用,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势必不能用其进行有效交际。
那么,既然明知语言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原阂有二:
其一是所起的决定作用。在目前的升学中,分数是唯一的衡量尺度。为了能取得高的分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察: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到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既然内容没有,当然教师们不会去刻意传授,相应地学生们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
其二是凶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没有直接实际的与本族语者的语言交流,当然不可能发现哪些话语是不符合文化规约的,哪些话题是属于文化禁忌的。如我们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您出去啊?”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都不会把它当成真正的问句。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真正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你有意探询隐私,图谋不轨。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有在真正与本族语者接触后才能体现Ⅲ来,在中同的文化氛围下,是不会被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