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网络技术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和人格异常。大学生网上行为是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不是传统的具有可视性情感的交往,而是“人土机”式交往。这种交往缺乏生动活泼的人际交流,会导致大学生忽视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偏重于网络中的虚拟交往。这样,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产生对人际情感的萎缩、人际交往的冷漠,使人际距离变得疏远。如果大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会诱发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的可能导致人格异常。
3.大学生网络的机遇(Opportunity)。
第一.网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造了新的.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网络使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可以直接传输给大学生,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学生不限时空交流.家长也可以即时获取孩子在校的表现,做到教育、实践、反馈的最优化,把原来相对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为全社会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系统环境同时,网络极大地丰富了高校道德教育的资源。网络突破了时空界限,各个高校的师生可以共享道德教育资源,大学生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自己的老师或其他学校的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话题,进行交流,这样,原来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变得开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就更有优势。
第二,网络提高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效率。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报告、谈话等方式进行的,德育教育的成效受到很大限制。网络提供了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生动活泼的三维动画.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现代化,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育。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用这种迅速、准确的方式于宣传思想工作上.有利于及时传播科学、正确、健康的道德教育信息,营造有利的道德教育舆论环境。
第三,网络使高校道德教育更直接、更深入。网络突破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互动性加强。在网上,大学生可以针对普遍关注的社会、学校的热点问题发表观点,甚至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此时人际距离缩到极短,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真实、更直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一个侧面比较直观、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种互动式的道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网络社会又存在某种程度的真实性,人们更容易通过网络上的沟通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网上,一切交流都是平等的、隐蔽的、交互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更能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毫不保留地与他人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心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这种方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从正面加以引导、宣传,使高校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挑战(Threat)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三,网络对道德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以前,社会环境相对闭塞,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思想方面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老师的课堂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影响。学生面对的教学环境相对单纯,因而思想变化并不剧烈,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也较为缓慢。而进入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许多美丽的东西呈现给我们.也把无数的糟粕“传染”给我们。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动荡性和不平衡性,为网络糟粕的传播提供了可行性。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由单纯变得开放,自我控制力逐渐减弱,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患上所谓的网络综合征。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